民权农商银行信贷经理违法放贷 致20余人莫名背上巨额贷款
2017年,张某突然发现支付宝借呗、花呗均无法使用,查询征信结果后得知,自己曾有一笔30万元贷款未偿还。
相同遭遇的还有孔某,2018年,孔某准备分期买房,查征信时发现自己有一笔农商银行30万元的贷款处于呆账状态。
这些莫名背上的贷款,最后均指向民权县农商银行。
信贷经理违法放贷近千万
7月21日,民权县人民法院一份判决书,揭开了民权农商银行信贷部经理为他人违法放贷,导致20余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大额债务。
经法院审理查明,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被告人李伟在任民权县农商银行振兴支行信贷部经理期间,在明知贷款实际使用人李某国,以他人名义贷款的情况下,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规定,为李某国发放贷款29笔共计870万元,案发前已归还24.857万。
2017年9月,被告人李伟又以同样方式发放给实际使用人赵某卿3笔贷款共计90万元。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权县信用社2014年出台的《民权县信用社个人经营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信贷经理应当去借款人经营场所实地查看、核实借款人的营业执照,与借款人面谈考察借款用途,应去担保人所在单位进行核实。
“我没有按照规定逐一核实,就直接上报审批了。”李伟承认,对贷款担保人是否为本人签字,职业身份是否真实,均没有进行核实。
20余人莫名背上巨额债务
在2017年,张某的支付宝蚂蚁借呗和花呗都不能用了,去查征信后发现,2015年11月有一笔农商银行的30万元贷款借出来后没有偿还。据受害人张某证实:我去找农商银行主任李伟问怎么回事,李伟说这个贷款还是李某国用的,是拿我2014年的贷款手续办理的。我问李伟“我没有来,也没签字,他怎么贷的款?”李伟说“他只要把上一笔贷款还上就能用,我现在正联系李某国,把你的贷款还上就没事了。”
张某表示,后来我去了几次农商银行纪检室,也没有解决问题。我没有向农商银行提供过户口本和复印件和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借款申请、个人贷款调查面谈表、个人借款合同、借款自主支付申请书、保证合同、授权书、贷款自动扣划协议书上的签字不是我签的。
据受害人孔某证实,我2018年买房,银行提示征信有问题。后到民权县农商银行监察室问这件事,监察室的人说知道我们的贷款手续是假的,都是他单位的李伟和李某国合伙做的。
另有多人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李某国冒名贷款。李某国供述,“2014年至2016年期间,我陆陆续续做了29份贷款手续,一份贷款30万。信用社办理贷款要求不严,只要贷款手续签字,就可以把贷款领出来。”从农商银行骗取出来的870万元贷款,李某国用之投资洗浴中心、足浴城、服装店及偿还银行利息。
因涉嫌犯违法发放贷款罪,2019年3月19日,民权农商银行振兴分行原信贷部经理李伟被民权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经民权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被告人李伟作为银行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法院判决,判处李伟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骗贷人李某国将另案处理。
(责任编辑:马先震)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