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保监会支持小微企业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6位专家给出解读

2020年08月13日 15:38    来源: 新浪财经    

  原标题:银保监会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有哪些着力点?专家这样解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国银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下一步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有哪些着力点?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面临较大反弹压力,如何看待行业面临的风险?未来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还可采取哪些手段和措施?银行业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应落在哪些方面?

  日前,就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了采访。与此同时,6位专家也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采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和解读。

  采访对象: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宗良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跨境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顾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Q

  《中国银行保险报》: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银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您怎样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下一步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有哪些着力点?

  程实:这些政策对疫情压力下的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进行及时纾困,有效推动了经济循环的修复。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中小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加强普惠金融服务等举措,维护了疫情冲击下实体企业资金链的稳定性,避免了信用违约风险的爆发和社会资本存量的大规模损减,阻断了疫情风险向经济金融风险的升级;第二,通过推动金融机构的安全有序复工,保障了居民基本金融服务供给和实体经济资金循环,稳定了市场情绪,加快了实体企业的复工复产。

  未来进一步措施建议包括:第一,进一步强化直达性、结构化、精准化的政策工具,针对性地纾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扩大对制造业企业的长期贷款投放;第二,以改革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从而拓展LPR市场化加点的下调空间,加大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的力度。

  宗良: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银保监会围绕“六稳”“六保”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把稳企业保就业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在我国实现成功抗疫和经济V型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中,坚持逆周期监管思路,人民币贷款增速达10%以上,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贷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明显体现了让利的特征。

  未来要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围绕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水平。建立健全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推动贷款更多流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积极引导贷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加快保险资金运用改革,推动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同时提高不良容忍度,为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便利。

  曾刚:上半年银保监会紧扣“六保”的目标,特别是保市场主体这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目前普惠金融的投放量增长较快;另一方面,二季度实体经济反弹还是比较明显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已经转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银行信贷投放作出的贡献。

  下一步,要把稳企业保就业与服务小微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小微企业信贷增长能对“六保”政策目标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具体来看,可以进一步强化制度政策的引导。7月初,《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出台,未来的工作可以围绕该办法展开。

  温彬:疫情暴发以来,银保监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灵活适度、精准引导、组合发力,不断优化金融结构,加快拆解潜在风险,保障经济运行需求,促进改善社会民生,有效发挥了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托底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后劲,为在下一步复杂形势下有效抵御冲击、释放内生动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下一步,政策措施应更加突出前瞻性、直达性、精准性和引导性,通过措施工具的结构性组合和运用,以引导社会资源形成合力为重要出发点,为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低成本和“组合拳”式的支持。特别是,为应对复杂的外部形势,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强调对创新创业的重点支持,聚焦对脱贫攻坚的扶持保障,提升对民生领域的普惠服务水平,稳就业、强动能,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董希淼:总体而言,银保监会在疫情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有力,针对性强,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维护市场预期稳定,确保金融服务基本不受影响,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下一步,应加快落实前期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提高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确保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显著提高。还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创新互联网贷款等产品和服务,提高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顾雷:疫情暴发以来,银保监会通过一系列的信贷政策措施,在客观上促使资金直接流向了实体经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导机制分叉问题,极大缓解了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贫困人群的生存困境。

  下一阶段,针对我国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对接帮扶中小微企业的力度,拓展专项信贷拨款业务,给予专项利率优惠支持,确保贷款利率低于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水平。

  第二,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特定用途债券,包括但不限于筹集资金用于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其开展发行股票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第三,进一步扩展融资绿色通道,惠及中小微企业员工。

  第四,加大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力度,继续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保理酌情增加贷款、租赁、保理额度,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信用保险业务,进一步降低费率。

  第五,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有条件、有选择地开展应收账款较多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平台进行对接,支持纳入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缓解资金紧张局面和后续资金供给。

  Q

  《中国银行保险报》: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面临较大反弹压力。您如何看待行业面临的风险?未来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还可采取哪些手段和措施?

  程实:由于一季度经济增速的深度探底,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预计将面临滞后的上升压力。但是,得益于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稳步回暖,实体企业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正在加速改善,未来这一风险压力料不会失控。

  与之对应,未来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预计将包括:第一,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资本金,同时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内控体系,夯实风险缓冲能力;第二,加强不良贷款风险监测,对贷款质量的结构性短板进行动态预警,并将拨备覆盖率维持于适宜水平;第三,针对资金空转套利现象加强监管,避免金融市场波动向不良贷款风险传导,同时这也有利于强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宗良:今年以来,疫情带来的影响会进一步显现,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更大压力。同时,一些高风险地区、低盈利银行业机构步入经营困境的局面。对于银行业风险有所上升,要辩证地、发展地去看待,要正确面对、有效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下信贷风险有所上升是正常现象,其中大量贷款投向了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在疫情中的影响又相对较大。但也应该看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要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做好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也为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发展基础的防风险是空中楼阁,没有风险防控的发展不可持续。要做到加大支持力度和防控金融风险相结合,应急之策和长效机制相结合,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金融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曾刚:对于风险,首先要正常看待。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在实体经济遭受重大冲击的情况下,金融不可能没有风险。银行一方面要对信用风险上升保持一个警惕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因为目前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由于不同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不可否认部分银行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未来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如果复工复产开展顺利,能够迅速回到疫情前的水平,那么一些潜在的信用风险将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化解。所以,如今银行在做一些延期还本付息或续贷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时间换空间,通过减少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支持企业更好地度过疫情的影响。

  第二,提升内部风险抵御能力。一方面要加快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目前,一些银行还存在拨备缺口,还有进一步提升拨备水平的客观需求。

  第三,加强对信用风险的把控。一方面,银行应当仔细分析疫情造成的经济结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资产及信贷投向结构,前瞻性地去防范;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目前,监管部门开始展开试点,适度放松银行不良资产转让标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也要适时提升不良资产处置积极性和能力。从外部环境上看,应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发展,完善相关制度,为银行更加快速有效地处置不良创造更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温彬: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和比率都有进一步增长和上升的趋势,这是前期经济发展中部分问题和当前结构性转型升级中伴生问题的“交织”所致,也是中国金融体系决心充分挤出风险和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理性行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比率虽然走高,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银行业规模以及金融体系的风险处置能力,商业银行的不良问题可控可防,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可以实现对银行业不良风险的逐步化解。

  下一步,商业银行的不良风险化解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监管扶持政策,科学完善不良资产认定标准,适当降低不良资产转让限制,适度放开不良资产核销条件,合理减免不良资产处置环节中的税负。支持AMC补充扩大资本规模,增强不良收购处置能力。进一步规范不良资产一二级市场行为,着力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能力,深入破除市场化债转股操作层面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化风险处置手段的潜力。

  董希淼: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虽然呈现“双升”态势,但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为充足。在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压力骤增的情况下,资产质量未明显恶化实属不易。不过,在内外部环境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面临严峻压力。预计全年不良资产贷款率继续上升,非信贷不良资产或将进一步显现,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另一方面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严控新的不良资产产生。监管部门要继续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多渠道、高效率地处置不良资产。在推动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让利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护好商业银行合法权益。

  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要特别注重对两类风险的防范:一是流动性风险。目前市场对不良贷款率上升有一定预期,但对流动性风险还不够重视,应未雨绸缪做好流动性的合理安排,并做好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金融管理部门要做好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的增量支持,解决部分中小银行负债渠道单一、成本较高等问题。二是舆情风险,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加强并改进市场沟通方式,便于公众从合法渠道获得信息。同时,要加强舆情监测,防患于未然。

  顾雷: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恢复,出现了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一定程度上反弹,这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金融领域的一种滞后反映,符合经济周期发展规律,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必须看到的是,我们通过疫情期间减免税费等纾困金融财政政策,中小微企业大部分都生存下来了,产业链、供应链仍然是基本完整的,且当前已经呈现回暖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在,市场购买力还在,国家改革红利还在。今年二、三季度以来,随着国内经济逐渐恢复正常,预计年底可以恢复到5%-6%左右增速,加之我们财政赤字率降至3%以下,2021年我国金融资产不良率不会有太大反弹,不良资产总量将会趋稳下降,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未来,我们必须做好不良贷款的控制工作:一是对于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货币政策,采取“该停就停,应废则废”原则,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当机立断调整,及时调整相关法规。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足额计提拨备,疏通不良资产核销、批量转让及抵债资产处置等政策堵点。二是完善银行授信管理,加大对大额授信、关注类授信、集团授信的监控力度,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地区、行业变化对资产质量的影响。三是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清收处置不良资产,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处置策略,使用场景数据、征信数据、金融科技手段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鼓励银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不良处置。

  Q

  《中国银行保险报》: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力度不减。您认为下一步银行业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应落在哪些方面?

  程实:未来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

  第一,以LPR为“利率锚”,以促并轨、破刚兑、抑套利、降成本等改革方式引导融资成本的长趋势下行,推动金融周期匹配经济周期、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由此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有望构建长期良性的共荣共生关系。

  第二,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优化金融市场信息匹配效率,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助力中小微企业等短板领域更便利地接入国内资金融通的“内循环”。

  第三,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涌入激活“鲇鱼效应”,加快国内金融行业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进而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宗良:未来金融改革开放的重点表现在:

  坚持深化金融改革。推动相关金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支持需求转型升级的金融供给,统筹做好金融扶贫工作,深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等,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落实好近两年宣布的相关金融改革和开放措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曾刚:从金融结构的角度来看,因为银行保险机构未来的发展重心可能会在资管行业方面,所以可以适度进一步引进外资理财子公司。未来,外资参股或控股的理财子公司数量可进一步增加,同时规模进一步扩大,将资管行业一些成熟的管理模式带到我们市场中来。

  此外,可以适度开放我们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特殊资产或者不良资产的处置在国外也很重要。目前我国外资AMC机构数量还是比较少,如果能引入更多外资机构参与到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对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是有好处的。

  温彬:一是着力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推进和打造“形神兼备”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组织机制改革,明确公司治理目标,消除监管套利,推进激励相容,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公司治理短板和难题。二是有效提升风险处置能力。强化商业银行主体的不良及问题资产经营处置能力,精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稳妥推进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大力整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三是打造分层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差异化定位,推动回归本源主业,优化大中型银行发展功能,提高地方中小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强化保险机构风险保障功能,积极推动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发展。四是坚定稳妥实施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发展,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门槛,扩大外资机构控股范围试点,深化落实外汇结算便利化举措。

  董希淼:下一步,我国应继续推进已承诺实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落实好对外开放政策法规和配套细则,创造更加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沟通,引导更多优秀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并加大在华业务投入。同时,应适当把握金融业开放的节奏和力度,防范由此衍生的金融风险。对监管部门来说,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制定相关条例实施细则,弥补监管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和监管标准,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使监管能力和水平与开放程度相适应。

  顾雷:“对外继续开放、对内不断创新”应该成为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

  “对外继续开放”就是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银行业保险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强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保障贸易融资信贷资源配置,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强化银行业保险业“稳外贸”支持作用,获取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增量财富。

  “对内不断创新”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国有银行扩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增加金融有效供给,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逐步完善银行贷款的抵押模式和押品结构,同时加快数字化金融业务的转型和布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升级更多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链条上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各类经济组织与各个阶层不断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

  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立足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聚焦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最后,银行业保险业必须把稳增长与防风险紧密结合起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整治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风险,坚决取缔非法从事金融活动的互联网机构,不断加大互联网保险的规范力度,规范金融运行和市场秩序。

  记者黄明明、冯娜娜,实习记者许予朋 整理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银保监会支持小微企业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6位专家给出解读

2020-08-13 15:38 来源:新浪财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