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增速何时能转正?浦发银行管理层给出明确回应,称四季度公司经营仍将“全力以赴”

2024-11-14 17:01 来源:财联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营收增速何时能转正?浦发银行管理层给出明确回应,称四季度公司经营仍将“全力以赴”

2024年11月14日 17:01    来源: 财联社    

  财联社11月13日讯(记者 邹俊涛)去年盈利同比大降,今年前三季度为何又能实现业绩反转?在今日召开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浦发银行管理层给出解答。

  浦发银行行长、董事会秘书谢伟指出,公司年内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信贷实现快速增长、资产结构显著改善、强化负债统筹管理、资产质量不断夯实以及把握投资交易机遇增厚收益等五个方面。

  此外,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四季度利润能不能超越三季度”,谢伟表示将“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谢伟还在会上指出,公司当前营收增速在剔除相关因素影响后,实际也已转正。

  四季度将巩固业绩企稳向好态势

  据了解,2023年度,浦发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8.28%,为该公司近20年来最差盈利增速。今年前三季度,浦发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52.23亿元,同比增长25.86%。

  谢伟表示,今年以来,公司信贷实现快速增长,为利息净收入的稳定提供支撑。前三季度,集团信贷净增量创同期历史新高,达到3,473.57亿元,量能提升抵御市场利率下行的效果显著。

  此外,谢伟表示,公司报告期内推动资产结构显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强化负债统筹管理,付息率管控取得成效。报告期内,母公司存款付息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7bps,其中公司客户、零售客户存款付息率分别下降19bps、11bps。

  谢伟称,前三季度,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发展成效,四季度,我们将全力以赴巩固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此外,有投资者关心营收增速何时也能转正。财报显示,浦发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总营收1298.39亿元,同比下降2.24%。谢伟回应称,“前三季度,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呈现连续向好态势,剔除上年同期出售上投摩根股权一次性因素影响后,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2.65亿元,增长0.98%。”

  仍将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财报显示,近年来,浦发银行一直聚焦风险压降核心目标,“控新降旧”两手抓,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新投放贷款质量;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多措并举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成效。

  今年前三季度,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38.4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54亿元;集团不良贷款率1.38%,较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3.85%,较上年末上升10.34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管理层表示,公司年内风险管理成效不断显现,资产质量不断夯实,不良贷款稳中有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减少,同时,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升。

  谢伟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提升新投放贷款质量;另一方面,扎实稳妥化解存量风险,紧盯重点风险化解处置工作。从制度优化、工具优化、机制优化三个维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具体措施方面,谢伟称,后续将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丰富处置手段,加大清收力度,推动不良清收取得更大成效。

  力争净息差降幅进一步收窄

  三季报显示,浦发银行息差仍在继续下行,最新数据显示,集团口径净息差为1.46%,较上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息差如何企稳,投资者颇为关心。

  浦发银行管理层称,公司将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按照“前瞻、高效、主动、韧性”原则,持续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的主动管理。

  谢伟称,负债端,一方面,将提高负债管理的主动性,调整优化全行负债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负债占比,优化各期限存款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和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夯实客户基础,提高场景化、平台化获客能力,做大低成本核心存款底盘,增加结算性存款留存,推动整体负债付息率下行,力争后续净息差降幅进一步收窄。

  如何应对未来汇率波动对跨境业务影响

  此外,有投资者在会上提问称“随着特朗普上台,我国进出口贸易情况估计不是很乐观,短期人民币短期贬值较大”,或将对浦发银行跨境业务造成影响。

  浦发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葛宇飞对此回应,在当前全球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公司将加大对国际市场形势的跟踪与监测,加强国别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充分利用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

  关于应对措施,葛宇飞表示,一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便利,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跨境使用便利;二是打造电商产品体系,培育跨境电商服务生态;三是通过“跨境浦链通”等供应链产品满足企业跨境供应链融资需求;四是发挥好浦发银行“浦银避险”的服务优势,帮助企业规避汇率和利率波动的风险。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