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保持稳固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6%,增速相较上月有升有降、总体稳定,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2024年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余额为40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26万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说,总体上看,2024年社会融资规模保持了合理增长,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恢复向好。
张文红介绍,从结构上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保持合理增长。2024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7.05万亿元。二是金融体系配合财政持续发力,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为历史最高水平。2024年,政府债券净融资11.3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多1.69万亿元。其中,国债净融资4.5万亿元,同比多357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6.79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三是企业债券融资高于上年同期水平。2024年,企业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2839亿元。四是表外融资中的信托贷款同比多增。2024年,信托贷款增加3976亿元,同比多增2400亿元。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据显示,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各领域指导文件,细化工作举措,加快政策传导,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科技金融方面,去年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科技企业跨境融资制度机制,构建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体系。绿色金融方面,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在上海试点将支持范围扩展到低碳转型领域,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向绿色低碳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2%降到了1.75%,额度增加了1000亿元;组织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五大专项行动。
“目前,各领域政策框架基本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五方面都实现了全覆盖,成效持续显现。”邹澜说,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还将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政策举措,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数据显示,社会融资成本下降,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2024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43%,比上年同期低约36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约为3.11%,比上年同期低约88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2024年9月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并逐渐显效,加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增多。专家认为,从宏观政策出台到企业、居民投资决策调整,从信贷需求改善到信贷数据增长,都需要一定时间。随着后续各项政策持续发挥效果,有效融资需求有望进一步改善,金融部门也将持续发力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共同支持金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还将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