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收缩 消费贷或成银行收入新增长点

2025-04-01 07:14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彭 妍

  近日,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4年年报。已披露的年报显示,信用卡业务呈现显著收缩态势,流通卡量、消费交易总额与业务收入同步缩减,资产质量承压明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消费贷业务增长强劲。年报显示,多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增长。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同步攀升。

  从两家国有大行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较上年末减少300万张至1.29亿张,总消费交易额同比下滑4.4%至2.8万亿元;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减少1.96%至1.50亿张,消费交易额同比减少4.9%至2.13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承压明显。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与流通户数分别为9685.9万张和6944.09万户,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和29.95万户,全年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同比下降3.62%至4.42万亿元。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2%至4692.61万户,全年消费金额同比下滑16.57%至2.32万亿元。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压力进一步凸显。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升至2.22%,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加32.05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393.75亿元,同比增加6.65亿元。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信用卡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分流挑战;二是信用卡自身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三是银行自身也有一定的业务收缩。传统信用卡风控依赖央行征信等静态数据,风险识别相对滞后。近年来贷后管理压力增大,资产质量下滑,因此也不得不收缩业务规模。

  面对挑战,银行业加速业务结构优化。为实现降本增效,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经营机构布局。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的部分信用卡分支机构获批终止营业。此外,信用卡回馈活动、权益也逐渐被取消或降低。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我国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阵痛期。面对市场饱和、收入增长乏力以及监管趋严的多重挑战,商业银行亟待重构运营模式。

  谈及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周毅钦建议从场景、体验和风控三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场景导入,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消费新趋势,打造细分场景信用卡产品,加强与线下商户的深度合作,嵌入于各种大额、高频消费场景,提升用户活跃度;二是做好优化体验,进一步优化信用卡的申请、审批及额度管理流程,提高用户体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手机App内信用卡功能;三是强化风控能力,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AI学习等金融新科技,动态监测用户信用风险,优化授信策略。加强贷后管理,精准识别潜在不良贷款。

  与信用卡业务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贷业务的快速增长。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消费贷业务或已成为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4年建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长25.21%。2024年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长90.44%。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

  业内人士认为,与信用卡业务相比,消费贷业务运营成本和客群维护成本更低,在银行净息差承压背景下,消费贷的放贷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银行加大消费贷发展力度,既响应了政策号召,也可进一步挖掘零售业务新增长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蔡情)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银行 > 银行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信用卡业务收缩 消费贷或成银行收入新增长点

2025年04月01日 07:14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彭 妍

  近日,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4年年报。已披露的年报显示,信用卡业务呈现显著收缩态势,流通卡量、消费交易总额与业务收入同步缩减,资产质量承压明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消费贷业务增长强劲。年报显示,多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增长。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同步攀升。

  从两家国有大行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较上年末减少300万张至1.29亿张,总消费交易额同比下滑4.4%至2.8万亿元;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减少1.96%至1.50亿张,消费交易额同比减少4.9%至2.13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承压明显。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与流通户数分别为9685.9万张和6944.09万户,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和29.95万户,全年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同比下降3.62%至4.42万亿元。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2%至4692.61万户,全年消费金额同比下滑16.57%至2.32万亿元。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压力进一步凸显。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升至2.22%,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加32.05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393.75亿元,同比增加6.65亿元。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信用卡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分流挑战;二是信用卡自身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三是银行自身也有一定的业务收缩。传统信用卡风控依赖央行征信等静态数据,风险识别相对滞后。近年来贷后管理压力增大,资产质量下滑,因此也不得不收缩业务规模。

  面对挑战,银行业加速业务结构优化。为实现降本增效,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经营机构布局。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的部分信用卡分支机构获批终止营业。此外,信用卡回馈活动、权益也逐渐被取消或降低。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我国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阵痛期。面对市场饱和、收入增长乏力以及监管趋严的多重挑战,商业银行亟待重构运营模式。

  谈及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周毅钦建议从场景、体验和风控三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场景导入,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消费新趋势,打造细分场景信用卡产品,加强与线下商户的深度合作,嵌入于各种大额、高频消费场景,提升用户活跃度;二是做好优化体验,进一步优化信用卡的申请、审批及额度管理流程,提高用户体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手机App内信用卡功能;三是强化风控能力,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AI学习等金融新科技,动态监测用户信用风险,优化授信策略。加强贷后管理,精准识别潜在不良贷款。

  与信用卡业务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贷业务的快速增长。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消费贷业务或已成为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4年建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长25.21%。2024年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长90.44%。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

  业内人士认为,与信用卡业务相比,消费贷业务运营成本和客群维护成本更低,在银行净息差承压背景下,消费贷的放贷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银行加大消费贷发展力度,既响应了政策号召,也可进一步挖掘零售业务新增长点。

(责任编辑:蔡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