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债券 > 债券滚动报道 > 正文
 
价格工具呈现新动向 三大因素掣肘升息效果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8月31日 07:22
    此次升息更多的是信号意义,其政策效应需要实践观察和时间检验。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政策工具协调等因素制约升息效应的发挥。

    在宏观调控的“组合拳”中,利率杠杆再次跃入人们视野。为了实现既定的调控目标,管理层势必要实行更为明确和更为有力的调控措施,而此次升息可以视为紧缩性宏观调控的继续和强化,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紧缩性将更加明确和更有力度。

    价格工具呈现新动向

    频频撬动数量型政策工具的同时,央行没有放弃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在2006年,价格型工具的运用集中在以下层次:一是重新定位基准利率的水平和结构。二是重启数量招标稳定市场利率。三是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已由量变向质量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利率杠杆的运用出现以下特点:一是利率杠杆运作方向与国际趋势一致。

    二是利率杠杆的运用更加频繁。在时隔4个月之后,央行再度撬动利率杠杆,在1996-2005期间,央行对利率杠杆的运用频率为0.9次/年。

    三是利率杠杆运用的力度是“小幅”,在2004-2006年期间,1年期贷款利率变动幅度均为0.27个百分点,而在1996-2004年期间,1年期贷款利率最小变动幅度为0.5个百分点,最高幅度达1.5个百分点。

    四是利率杠杆的运用更富前瞻性。CPI一直是我国利率政策的预警指标和先行指标,我国1-7月的CPI同比增幅1%,预计年度增幅不超过2%,似乎并不支持央行的升息行动。但央行在今年连续两次提高利率,更多的是基于对宏观经济存在过热,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考虑。CPI是一个过去时的指标,央行利率杠杆的运用开始逐步脱离CPI,更多地前瞻经济增长趋势,表明央行利率杠杆将更多考虑的是未来,而非过去和当下。

    升息效果可能受制

    此次升息更多的是信息意义,其政策效应需要实践观察和时间检验。

    首先是流动性陷阱制约升息政策效应。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流动性过于充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资金已达10.3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存差”资金,使得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政策变得迟缓和失敏。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决定了利率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将受制。

    其次人民币将承受更大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息改变了资金的国际价比,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吸引力,在资金比价效应的作用下,可能有更多的资金流入我国。如此,一方面,人民币将承受更大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外币占款将继续增长,流动性过度问题可能加剧,进而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再次是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配套与协调。我国宏观经济处于敏感期,任何单一政策工具都难以承受调控重责。因此,在利率政策之外,宏观调控还需要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需要税收、土地等财政政策的配合和协调运用。断裂这些政策工具难以实现调控预期,政策效应的评估也会失之偏颇。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