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第四季度宏观政策,笔者认为,有鉴于当前金融问题已经从实体经济中再次退回金融领域,金融调控任务依然艰巨,调控市场流动性将成为主要任务。
——投资增速在减缓,未来对投资的调控重点在结构性调整和防止投资反弹。中国正处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阶段,从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这个阶段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较多。所以,直接作用于投资的全局性调控政策(如加息)可能在今年不会再出台。但是,对于房地产投资等结构性的投资结构的调整仍可能延续。
——未来CPI走势预测。我们认为,今后CPI同比增长可能会加大。原因:一是未来CPI翘尾因素的影响较大,9月份为0.7;二是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调价压力仍在加大,未来电及燃料价格仍存在上涨空间;三是国内粮食产量还是低于实际消费量,粮价上涨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整体来看,在和政府的价格改革措施相互影响、交替作用中,2006年CPI涨幅在1.5%左右,CPI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控制,但信贷结构仍需调整。从结构来看,信贷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长期信贷,而近期回落则是靠压缩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来实现的,中长期贷款的高位增长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趋势对经济中长期过热的影响更大。再考虑到对市场流动性的管理,央行有望加大公开市场回笼、甚至再次上调准备金率。
——金融问题再次从实体领域中撤出,金融调控依然艰巨。可以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只是出现经济可能发展过热的迹象,而这种实体经济问题根源于金融运行。也就是说,上半年金融问题已经体现到了实体经济领域。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并无大碍,而宏观金融出现了一些问题。
针对金融领域问题导致的投资增长过快现象,管理层采用了渐进紧缩性调控方式,8月份从投资增长趋缓、贷款增长下降可以看出,这些政策效果已经发生了作用。而且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性,未来几个月实体领域问题可能还会进一步向好。
但是,由于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在结售汇体制下,其直接影响是巨额的外汇占款,进而造成国内市场流动性的泛滥。
可以说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问题尚未出现明显好转,今后,管理市场流动性仍是艰巨任务。为了多渠道进行外汇储备分流与保值,在不减少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减少外汇占款,增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