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转”花样多 不得不提防

2018年10月20日 06:43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 陆 敏

  随着网贷平台行业整顿的持续推进,不少平台公司宣布良性退出,但其中一些平台的花样“债转”方案,却让投资者有些哭笑不得。如安徽一家网贷平台提出,投资人可以分期兑付投资金额的70%,另外30%用其母公司某酒业的酒水兑付或者股权兑付;又如,深圳一家网贷平台提出,投资者可以选择将资产兑换成其公司拥有的黄花梨树。

  除了债转酒和债转树,看上去更实惠的是债转房和债转卡,一些投资人被告知可将债权兑换成住宅、商铺,或者兑换成消费卡在其相关的酒店和商场消费。

  网贷平台“债转”项目花样翻新,凸显出一些平台的资金困境和背后的无可奈何。今年6月份以来,一些知名网贷平台“爆雷”后,业内掀起了一股避险潮。据统计,半数以上的平台都遇到了“债转”项目“尾大不掉”的问题。因为面临行业整顿,谁也不愿做“债转”的“接盘侠”,平台只能另外想辙。

  花样“债转”其实是原先网贷平台“债转”业务的变种。从实际情况看,“债转”业务在网贷平台上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也有不少市场需求。有业内专家指出,债权转让能提高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当投资人在急需资金时,可以转让自己投资的债权给其他投资人,以获得流动性资金,但债权转让也有一定风险,底层资金频繁转让可能会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扩大信用风险。

  有不少网贷平台此前推出的折价“债转”已被监管层叫停。虽然折价“债转”能让投资人在急需资金时可以快速退出,提高出借人之间的资金流动性,但折价转让会让发起人面临大概率的本金损失。

  另外,如果折价“债转”大规模出现,会造成出借人恐慌性出逃,更容易引发平台流动性危机。不久前出台的监管条例已明确禁止网贷平台开展可以调整原始收益率的债权转让业务,这也正是因为折价转让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隐藏着较大的风险。

  然而,网贷平台投资人的流动性需求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行业整顿的大背景下,对债权转让的相关禁令可能会导致部分平台以其他方式规避监管,来保证投资人的流动性。有业内人士曾提供过解决投资人流动性的替代方案,即通过质押旧债权发放新的贷款,以此来规避对“债转”的限制。不过,质押债权一旦出现风险,所有参与者均会承担损失。

  如此操作无疑会引发其他风险,而让相关监管规则失灵,显然不是监管机构想看到的。面对出借人大量的流动性需求,监管宜疏不宜堵。

  如果网贷平台只是作为信息中介的定位存在,不触及借贷人与投资人的资金,平台实现的债权转让只是投资人之间债权所有权的真实出售,与“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有本质区别,也应该是被允许的。

  对于网贷平台的投资者来说,发现平台有债权转让业务也不必恐慌,一些平台推出了花样“债转”,至少说明这个平台还没有打算直接“跑路”,在充分了解相关“债转”规则之后,应及时兑现,保障自身的权益。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