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人民币与汇率改革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币汇改:从中国自身需要出发的重要决策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6月20日 21:41
    迅雷不及掩耳。

    7月20日,上半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刚刚出炉,人们正沉浸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之中。     

    仅仅一天之后,7月21日晚7时。中国人民银行就宣布了一条让全球震动的消息:经国务院

    批准,自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猜测已久、热议不休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终于在这一刻拉开了大幕。

    一次自身需要、自主决定的改革

    这次改革,决不是迫于某种国际压力,而是我国从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

    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的那样:“这是一种自主决定,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改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和其他国家沟通商量之后得出的结果。”

    1994年,我国改革了汇率双轨制,实行汇率并轨。汇率并轨之后,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描绘这一汇率制度,就是:企业和个人卖出或买入外汇都要通过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外汇指定银行又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或将多余的外汇资金卖给其他银行,得到人民币,或用人民币向其他银行购买外汇,弥补外汇头寸的不足,这一买一卖,一供一求,就生成了人民币和外汇的比价,也就是人民币汇率;同时,央行设立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当外汇供过于求时买入外汇,当外汇供不应求时卖出外汇,通过这样的调控方式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主动收窄了汇率浮动区间,但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目标并没有改变。

    应当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日益显露出来。换句话说,汇率改革,要改的并不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更不是为了让人民币升值,而是旨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源源涌入,供大于求。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只能被动地收购大量外汇,相应地,就会投放大量人民币,从而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应。统计表明,央行通过这种外汇占款的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已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遭到了严重挑战。而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会诱发投资扩张、通货膨胀压力、资产泡沫等问题。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汇率形成机制更具弹性,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进而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有专家坦言,如果长期固守原有的汇率形成机制,就可能影响经济结构的改善。

    其一,助长涉外部门和对内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其二,影响三大产业比例的协调。其三,妨碍沿海向内陆正常的产业转移。汇率过于稳定,使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在沿海地区仍可以生存,缺乏向中西部转移的动力和压力。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将增加投机资本流动收益的不确定性,有利于遏制资本大规模单边流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汇率过于僵硬,降低了投机资本流动的汇率风险,可能诱发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与此有直接关系。

    对此,周小川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固定汇率好像打仗时手里拿的盾牌,无论你如何打来,我都坚持不动;如果我坚持不住,冲击就会造成影响。浮动汇率则像海绵垫子,你要打进来我就给你一个软的,进来就进来,我不让你打到我;等你想撤的时候,我还夹你一下,让你脱一层皮再走。”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发展。此举有助于促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造,加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又迫在眉睫。

    有专家坦言,人民币汇率改革如果长期拖延下去,会带来三大风险。

    首先是国内经济泡沫化的风险。如果通过外汇占款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过多,过多资金流向商品市场,就会诱发通货膨胀;流向资产市场,则会导致资产泡沫。经济泡沫性因素凸现,会使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会降低抵御货币冲击的能力。

    其次是货币政策独立性削弱的风险。“蒙代尔三元悖论”原理告诉我们,完全的资本开放、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汇率,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第三是形势逆转的风险。如果一定要进行汇率改革的话,主动改比被动改好,升值压力下改比贬值压力下改好。

    从国际上看,波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单一盯住、盯住篮子货币、有管理浮动到自由浮动等汇率制度的演变。由于其汇率制度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主动调整,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震荡。而泰国在1997年之前一直盯住美元,不改汇率制度,结果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迫大幅贬值,货币、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汇率改革的机会常常转瞬即逝。机会来了,就要果断地抓住它!

    说千道万,一言以蔽之,人民币汇率改革,决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改”!

    一次逐步渐进、酝酿已久的改革

    央行的新闻发言人说,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渐进性的原则。

    什么是渐进性?周小川的回答是:“渐进性首先是指中国整个改革的进程,是一步一步走向市场经济,汇率制度是不断改革的。”早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跃然纸上。

    10多年来,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上做了大量工作,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1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平息,我国开始研究增强汇率弹性的问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2001年的“9·11”事件、2002年的美元大幅贬值、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大大增加了汇率改革的不确定性,汇率改革再度放缓。

    2003年以后,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日趋强烈,加上国外一些人士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日趋白热化,使这场改革复杂化。

    十年磨一剑。这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改革,而是一次逐步渐进、酝酿已久的改革。

    一次出其不意、正当其时的改革

    今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人民币汇率改革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不久前,一些国际投资机构先后发布了5月8日和5月18日人民币升值的预言,遭到失败后,这些机构纷纷缄口失声,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热钱也在“降温”;不少人对这一话题已有所遗忘。改革就是在这样的预期氛围中“出其不意”地推出了!

    但细细剖析,汇率改革出其不意,却又正当其时:

    ———我国金融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外汇管理正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正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佳时期,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应付汇率改革可能带来的冲击;

    ———上半年外汇储备的存量和增量空前,6月末,外汇储备飙升至7110亿美元,考虑到国家为中国工商银行注资的1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上半年外汇储备实际增加了1160亿美元,给人民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有必要通过汇率改革进行调整;

    ———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一部分投机资本开始撤出,相对减轻了汇率改革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次富有特色、幅度合理的改革

    7月21日,央行新闻发言人这样叙述人民币汇率改革内容: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专家认为,盯住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既定的货币种类、权重套算其汇率价值,这样一来,一国的货币当局基本没有了汇率的定价主动权;而参考一篮子,表明货币当局还可以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汇率定价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到2002年,世界上实行盯住一篮子汇率机制的国家只有9个,并且都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很小的国家。中国作为人口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的大国,实行盯住一篮子汇率机制显然不符合实际国情。

    2%的升值幅度也是一处妙笔。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