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超规模增长弊端渐显露--假如外汇储备超万亿美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26日 09:54
陈春艳
    无论是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思虑长远的未雨绸缪,放缓外汇储备的增速,越来越迫切———

    当外汇储备破纪录地突破万亿美元,其超越实际经济规模的增长,已经开始显露出不少弊端。

    不出意外,中国外汇储备本月将迈过万亿美元大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过的数字。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9879亿美元,距离1万亿美元就差121亿美元了。而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国外汇储备每月平均增加额在180亿美元左右。

    巨额储备是把双刃剑。其迅猛的增速,以及由此引发的升值预期,都不可避免会成为一种负担,对宏观经济运行也将产生许多重要影响。

    超越需求的规模

    1万亿美元,多庞大?按照目前的汇率,1万亿美元相当于近8万亿元人民币。还有,相当于2005年中国GDP总量的一半。

    这笔巨大财富,意味着什么?

    从增加抗风险能力来说,这自然是件好事。储备,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备不时之需”。对外汇储备来说,这一需要就是应对国际收支失衡。即在某一时期,短期国际收支出现严重逆差,如果届时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支付外债,就可能引发货币急剧贬值,造成金融危机。有备无患,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在应对这一风险时,有了非常稳固的保障。

    问题是,对比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这种保障显得过于超额。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外债规模,仅为2979.44亿美元,相当于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短期外债的规模,仅相当外汇储备的六分之一。这相当于,我们在保险箱里,存了3元钱甚至6元钱,去防范眼下最多只有1元钱的风险。

    于是,当外汇储备破纪录地突破万亿美元,其超越实际经济规模的增长,已经开始显露出不少弊端。比如,储备,总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外汇储备的用途,决定了它只能投资于高流动性、高稳定性的资产。这种资产的回报势必是有限的,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债券,在这类资产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资产市场利率开始下滑,给外汇储备的增值产生了更大的成本。

    对中国经济来说,更大的麻烦在于外汇储备的不断快速增长,很可能影响到宏观调控效果的巩固。

    投资降温的阻力

    在最近两年中,抑制投资冲动一直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加息,发行央票,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今夏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金融货币政策,也正是控制信贷增速,进而给投资降温。

    应该看到,今夏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初步显效。从信贷这个重要指标上看,增速已经明显回落,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中资银行的贷款增长仅为10.6%,比去年同期的增速下降了三分之一。

    然而,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却正对经济运行产生相反的力量。造成投资冲动的根源是什么?除了政绩工程、经济周期等因素之外,金融体系过多的流动性,也就是“钱太多了”,同样是诱发投资冲动的重要原因。持续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正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出现,相当于有近8万亿元人民币,通过结汇流入了境内货币体系,这已经相当于目前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四分之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之一,目前货币供应量增幅出现下降,但不难发现,其增幅依然高于贷款增幅,也高于GDP增长,而个中差距,即“多出来”的钱,就变成了不断累积的流动性压力。

    新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贷款增速开始低于存款增速,银行的流动性不可避免地增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银行业的存贷比,已经连续10个月上升。依靠利差生存的银行已经明显感到由此造成的利润压力。今年1月—9月,上海银行业利润尽管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比去年下降了5.6%。尽管中间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率增长迅猛,但总体上利差作为银行业利润主要来源的格局在短期内仍难改变。这意味着,流动性继续增长,对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的压力势必与日俱增。

    银行的利润压力,只是一个缩影。整个社会流动性压力的增加,很可能成为投资冲动的温床,甚至成为通胀的源头。在这种压力下,无论是信贷还是投资,都存在反弹的可能。

    短期难以扭转

    更让人担心的还是我国外汇储备“滚雪球”式的增加速度。仅仅两年前,中国外汇储备还低于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15%,照此“财富”积累的速度,2010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极可能突破2万亿美元,接近目前中国一年的GDP总量。这意味着,其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副作用也将翻倍。

    无论是为了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思虑长远的未雨绸缪,放缓外汇储备的增速,越来越迫切。

    但是如何放缓,却颇费思量。快速、大幅升值,显然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操作性不强。但是小幅、稳步的升值,同样也有副作用。首先,它似乎无助于解决巨额贸易和国际收支双顺差。去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但今年1月—9月,外汇储备的增幅依然超过20%,与汇改之前相比不相上下。这是因为,顺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造成的,汇率的高低,本来就不是主要原因。其次,小幅、缓慢,但方向相当明确的升值,使国际投机者更加坚定了“投机”人民币升值是有利可图的。这种持续存在的升值预期,会引来更多的“热钱”,对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指望通过升值来减少顺差,进而使外汇储备增速下降,可能性较小,代价也太高。

    放宽资金流出去的渠道,也是颇受期待的办法。但它同样会遭遇升值预期的困扰。以QDII为例,尽管目前外汇管理局批准的额度已经超过百亿美元,但实际上各家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并未引来热购,对比人民币理财问世时的火爆,以及每次国债发行时的排队长龙,QDII的人气甚至可以用“冷清”来形容。理财师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尽管目前国际市场收益率较高,但如果扣除人民币同期的升值幅度,实际收益率与国内人民币产品相差无几。同样的道理,在这种环境下,放松“强制结汇”政策,也并不意味着能实现“藏汇于民”,因为渠道的放开,并不一定激起人们持有外币资产的欲望。

    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如何改变人们对于升值的坚定的心理预期。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一任务,最终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国内消费,改变整个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显然,这一切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让外汇储备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规模,将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