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外汇储备破万亿美元利大于弊 没有理由忧虑激增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13日 07:48
谢太峰
    ●没有理由忧虑外汇储备激增

    ●客观反映对外经济实力优势

    ●能够应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人均水平在世界上还是低的

    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这不仅是中国的纪录,也是世界的纪录。面对这一历史性突破,世界为之震动,国内一些学者也发出了“外汇储备过多”的惊呼。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到底是忧还是喜?这不仅关系到对外汇储备本身作用的认识和我国外汇储备政策的制定,而且牵涉到中国整个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我的观点是,虽然外汇储备的超速增长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面对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势头,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相对于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外汇短缺而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从根本上说利大于弊,更应值得我们欣慰。

    一国外汇储备的存量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积累,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通常是该国对外经济实力占优势的客观反映。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囿于外汇储备本身的数量增减而评判其利与弊,而应结合我国对外经济实力的变化来分析其得与失。面对我国外汇储备能够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我们不仅没有理由忧虑,反而应当为之感到欣喜,因为,它意味着我国对外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应当说,只要我国经济增长是健康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是必然的。忽视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的这种依存关系而刻意打压外汇储备的增长,最终必然付出抑制经济增长的代价。

    我国人民币目前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但无论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考察,还是从人民币自身的演变规律分析,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并最终走向国际化,都将是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国内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一国所持有的储备资产的多少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性和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物质基础。我国之所以1994年能够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1997年正式接受世界银行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002年以后开始出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管制放松的迹象,就是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带来的结果。当我们看到人民币在自由兑换道路上开始起步并加速行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之时,绝对不应忽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充满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近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永远高枕无忧。相反,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国际投机资本完全有可能再次兴风作浪,掀起类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金融风暴。实践证明,充足的外汇储备就是一种应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防御金融危机的资源武器。当年泰国如果有足够宽裕的储备资金,金融危机可能就不至于恶化以至蔓延为整个区域的金融灾难;韩国如果有充裕的储备资产,也不至于沦落到政府号召国民出卖手中金银饰品给国家、帮国家度过难关的境地。同样在1997年,中国香港地区拥有的大量储备资产成为香港汇率保卫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也正是凭借1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才有底气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猛烈冲击面前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东亚的重生》的报告也认为,近年来,东亚之所以不存在金融危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东亚国家积累了逾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既然如此,那种一看到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就大声叫停的观点显然是不妥当的。

    其实,我国外汇储备虽然总量破万亿美元,但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外汇储备已经过多。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按人口平均,我国的人均外汇储备尚不足800美元,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很低的,比起日本等外汇储备比较多的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人均外汇储备水平相差更大,更何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世界货币的角色。既然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没有为巨额外汇储备而忧虑,我们有什么理由面对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寝食不安”呢?与其为外汇储备破万亿而惊呼、而忧虑,倒不如充分利用外汇储备比较充足的优势,让其为我国“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构建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