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面对持续增长引起深思 怎样应对巨额外汇储备?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17日 07:42
田俊荣
    外汇储备为何激增——

    国际收支不平衡所致,深层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有多方面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外汇源源涌入,国际收支“收”大于“支”,进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快速飙升。

    进一步剖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深层原因在于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学中有一个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出口-进口。由于储蓄加上消费构成收入,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率的不断下滑,储蓄率不断攀升,去年已高达47.9%。根据恒等式,当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出口必然会大于进口,从而形成贸易顺差,引发国际收支失衡。

    ——也是长期以来在涉外经济管理上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汇流入、限制外汇流出的结果。

    ——也是汇率、税率及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没有理顺的结果。人民币汇率是用人民币表示的外币价格。作为价格杠杆,“看不见的手”,汇率的上下浮动本应能有效地调节外汇供求。但在过去一个时期,由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有余、弹性不足,无法改变外汇持续供大于求的状态。此外,目前外资在税率上享有一定的“超国民待遇”;要素成本被人为压低,如土地、水电等价格对外资和出口优惠,再如劳动力由于社保等不完善,其成本没有得到真实体现等。这些因素都助长了片面发展外资外贸的倾向,推动了外汇流入。

    如何让激增势头缓下来——

    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完善汇率等价格机制

    面对巨额外汇储备,我们该如何应对?

    专家认为,增量部分应放缓速度,存量部分应用好管好。

    从增量部分看,“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化解外汇储备的激增势头,不妨根据其激增的原因来“对症下药”: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改变以往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模式,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扩大消费的重点应当放在扩大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消费上。

    ——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改变“奖出(出口)限入(进口)”的倾向。应当减少对出口的过度激励,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减少对进口的限制,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对外资不能“照单全收”,应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同时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调整外汇管理政策,改变“宽进(流入)严出(流出)”的倾向。应当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进一步便利企业和居民持有、使用外汇。

    ——完善汇率、税率及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让“看不见的手”能挥动自如。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汇率弹性;逐步统一中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推进土地、能源、电力、交通等价格的市场化,落实土地、社保和劳动保护等政策,以解决人为压低要素成本带来的价格扭曲。

    外汇储备怎么用——

    不能像财政资金那样无偿使用,不能形成“二次结汇”

    外汇储备扶摇直上,社会上要求“花”这笔钱的呼声也扶摇直上。

    有人建议,拨出一部分外汇储备进口国内紧缺的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还有人建议,拨出一部分外汇储备给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外汇储备带来的好处。

    应当说,这些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花”外汇储备应当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其一,不能无偿使用。放眼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财政将盈余资金或通过发债筹集的资金委托央行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是财政的钱,政府可以无偿划拨;另一种是像我国那样,由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是央行买来的,是央行的钱,不能像财政资金那样无偿使用,否则,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将诱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金融稳定。

    其二,不能形成“二次结汇”。如果使用外汇储备的单位将外汇结汇成人民币来“花”,就会形成“二次结汇”:当其将外汇卖给银行时,会形成一次结汇,而这些外汇被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掉、最终被央行收购时,会形成二次结汇。二次结汇的后果就是央行被动地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这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是有害而无利的。

    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这些建议合理与否就不言而喻了。专家认为,可以用外汇储备有选择地进行股权投资,比如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等,这也符合央行的职能,但这一模式目前还不宜简单推广到所有银行。

    对外汇储备的存量部分而言,除了“用好”之外,还要“管好”。如今,我国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已在国际同业中处于较先进水平,专家建议,应当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追求盈利性,不断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收益,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