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全球经济?近日,73岁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尔普斯(EdmundS.Phelps)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访问香港,作了题为《迈向现代经济的障碍》的演讲,并在会后接受了本报采访。
作为今年新鲜出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奇和关心早已闻名。谈到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时,菲尔普斯预计,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反而会令中国的工业产值增加。因为厂商为了与其它生产国竞争,会减价以抵消部分升值的影响,但为了维持合理利润,会增加生产以达到同样的利润金额。
菲尔普斯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经济以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在回顾了欧洲的发展模式之后,他建议中国选择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
将“创新”市场化
菲尔普斯表示,很赞赏中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当中国的技术水平追赶上了美国,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追赶上美国?菲尔普斯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他以欧洲为例,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欧洲和美国之间几乎没有技术差距,然而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欧洲的生产力水平每年都下降,目前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中还存在大量不良运行的机构。技术和生产力的差距问题,更多来自欧洲机构的低效率。
菲尔普斯指出,存在另一种定义上的“发展”,即通过知识传播,尤其是知识增长而实现的发展。他引述哈耶克的观点说,对生产力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生产方法和其它从课本上得到的正规知识。而经济生产中很大一部分知识是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经验很难在公式中转换,而且经验的传播速度也很缓慢,因为它可能被经验的拥有者垄断。
创新就是某人偶然发现了一些额外的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并将其资本化。如果消费者喜欢这个创新,会进行工程上的改良。这就是由经验组成的非正规知识,通过商业化而转换为正规知识的过程。
菲尔普斯进一步阐释,一个有创新力和企业家精神的经济体对社会的真正价值,可能就是上述过程本身。当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为创新技术的发展解决问题,寻求将“创新”市场化的时候,他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增加知识,发掘自身潜在的才能,自我发展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