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人物:袁淑琴
袁淑琴,曾被中国证监会委任为中国证监会上市委员会委员,是首位获得此项委任的外籍银行家。
股指期货散户不宜
上海金融报:你在2007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曾说,2007年市场将是比较动荡的一年,建议投资者在动荡的市场中考虑配置防御性比较强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有哪些?
袁淑琴:主要是那些收益稳定、前景清晰的行业,主要表现在能源、电讯、运输这类行业。
上海金融报:你前期也提到希望监管层能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但根据国际经验,股指期货推出后容易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是以散户为主,对于他们参与股指期货您有什么建议?
袁淑琴:你提到的冲击问题,其实每一个新投资品种在市场上市的时候,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大家不需要过分地忧虑。
中小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对这块市场的发展是健康的,期货市场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比如股指期货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韩国,他们参与股指期货的有一半是散户,一半是机构投资者。后者又有一半是海外的机构投资人,还有一半是本地的企业、机构。所以它的市场构成还是比较平均的,比较分开的。对于国内中小投资者而言,我认为大家首先要熟悉股指期货,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风险是多少,回报有多少,能承受多大的风险等等,把这些问题充分弄明白之后才能进入这个市场。切忌盲目参与。股指期货推出的初期,由于散户对这个新品种认识还不是很深,所以不要预期有太多的散户参与,而且在初期有太多散户参与也并非好事。
上海金融报:我们都知道股指期货跟炒股票不一样,有一个杠杆效应,您前期也提到,我们国内是以散户为主的市场,散户特别期望就是通过这种杠杆效应一夜暴富。按照您在海外的经验,这种一夜暴富现象多不多?
袁淑琴:这个很难说,因为每一个市场的监管都不一样,在中国对商品期货的监管还是比较严的。而且国外都有一个对客户信用的评估制度,但我们这边没建立起来,而且类似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去改善,因此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把整个期货交易推到一般的散户,我认为在初期并不是太合适,这个市场的发展还需要时间。
认同政府干预股市
上海金融报: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整个A股的估值已经超过香港和新加坡,A股已经有泡沫存在,据传已有资金从A股市场撤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袁淑琴:如果跟H股比较的话,我们认为目前A股价格是高了一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高估了,现在找到好股票的空间还很大。我们的客户目前就是将高估的股票卖出换成了那些被低估的股票。我们对这个市场还是很有信心。
上海金融报:你认为目前我们这个市场最大的风险来自哪里?
袁淑琴:我想对很多QIFF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最大的还是政策风险,因为市场风险我们可以预见,但政策风险我们却没法预测,我们不知道政府下一步会出台什么政策,也不知道政府下一步要做什么。
上海金融报:说到政策风险,对于近期政府干预股市的一系列传闻,你怎么看?
袁淑琴:政府干预股市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怎么干预?我觉得需要平衡。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市场越少干预就越好,干预的方法也需要非常透明,而且这种干预不仅仅能带来短期效应,比如股市低迷时,降低印花税我们就认为这种干预太短期了。但你刚才提到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我们认为是正面的,不管是调查违规资金也好,还是加快新股发行步伐也好,这都是在完善市场机制,挤压市场泡沫,所以我们对这种干预应该说都是认可的。
上海金融报:这种干预会不会造成大盘的大幅度下跌,或者调整得很厉害?
袁淑琴:如果这些干预政策慢慢出台,应该说对市场的冲击并不会太大。这需要一个过程,只能慢慢来。
QIFF不炒人民币升值
上海金融报:目前不管是外管局还是证监会,对QIFF的开放程度应该说还是比较谨慎,这是什么原因?
袁淑琴:主要原因是目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太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QFII和QDII开放进程不太一样,目前QDII在海外的投资还很少,进程比较慢,和QFII进来的资金相比差了很多,国家想平衡两方面的进出。
上海金融报:那你预计今年会不会开放程度更大一点呢?
袁淑琴:我希望会。其实我们从国家一些政策的改变上也能看出这种开放在慢慢进行,事实上从去年9月份开始,证监会出的那些新的QIFF条例,已经把门槛降低了,尤其是在基金管理这一块,同时也允许其它的基金,例如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都允许QIFF进入了。另外外管局也把QIFF资金进来一年不可以出去的限制,放宽到了两年。这些改变都预示着对QFII的开放在日益增大。
上海金融报:你觉得QIFF进来之后炒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有多大?
袁淑琴:我觉得这个因素很小,因为我们进来的都是股票基金,假如基金经理跟客户说我挣了多少钱是因为人民币升值,那你想这些客户要基金经理干什么?那他还不如找一个渠道买人民币算了。所以客户衡量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还是在看他投资股票的收益,所以对我们的基金管理人来说,人民币升值是一个正面的考虑,但绝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上海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