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仅凭一个"巨无霸"指数就能定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7月09日 07:15
    近日,英国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的文章在比较各地汇率时,非常有趣地提出了一个“巨无霸指数”:中国大陆成为全球麦当劳汉堡包“巨无霸”卖得最便宜的地区,每个只售11元人民币,在“巨无霸”指数排名中居于末席。该文称,按照这一指数所蕴含的结论,人民币的汇率被低估了58%。    

    这个调查的理论依据是购买力平价理论(PPP)。该理论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在任何两个国家间,购买同一组商品和服务所花费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而不同货币的兑换比率会朝着这个方向逼近,最终使购买者付出同样的代价。据此,《经济学家》杂志自1986年开始,专门编制了“巨无霸”指数,就是以麦当劳行销全球120个国家的汉堡包——“巨无霸”为标准,看当地货币购买这同一商品需要多少钱。其目的就是用这种简明方式,来衡量这些国家的汇率是否处在“合理”水平。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汇率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把“巨无霸”的价格和汇率扯在一起,反映的是西方的行事特点和思维模式。如果较真儿,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麦当劳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它的“巨无霸”更是以经济实惠而闻名。在中国,麦当劳更是飞速拓展业务,“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就在麦当劳”的广告不厌其烦地在各电视台播出。    

    同为麦当劳,如果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中外大有不同。    

    笔者在美国出差时,偶尔也到麦当劳吃顿快餐,每次的感觉都不是特别好。在华盛顿康涅狄格大街的一家麦当劳吃早餐时,笔者发现里面坐的多是有色人种,穿得“破破烂烂”,属于社会上的穷人,顿时心生感慨,觉得在中国国内挣钱少,到美国只能去最便宜的地方就餐。这就是区别所在。麦当劳在国外是最平常、最一般的快餐店,像我们街头的兰州拉面馆或成都小吃;而在国内,许多人还把进麦当劳吃洋快餐当作一种奢侈。    

    定位不同,价格也不同,可我从来没有觉得中国的麦当劳便宜。在美国,花6美元就可以在麦当劳连吃带喝填饱肚子,可乐还可以续杯,敞开了喝。可在中国,吃一个最普通的套餐也要20多元,价格还在持续上涨。美国的记者每个月可以拿到5000美元,我们的记者如果能拿到5000这个数已经不容易了,而且还是人民币。数学好的人,可以算一算,到底谁在麦当劳吃饭花钱更少。    

    这样算或许更合适一些:一个中国记者,每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500个巨无霸,一个美国的记者,每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1400个(在美国每个巨无霸3.41美元),孰穷孰富,一看便知。    

    如果要用食品来算,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倒是相对更合理一些。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6%~15%之间,如美国的恩格尔系数为6.9%,日本为14.4%,德国为12.2%;而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为35%以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这表明我国居民在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例仍相对较高,消费构成层次偏低。    

    这说明中国依旧是“民以食为天”。当然,这“食”不是“巨无霸”,而是白米饭和大馒头,要不然,猪肉价格上涨几元钱也不会成为全国性的大新闻。欧美国家倒好,几元钱就能把一大桶牛奶扛回家,几个美元就买一大块牛肉。如此鲜明的对比,还用“巨无霸”的价格来说中国的汇率问题,不合情,也不合理。我倒是觉得,对中国来说,“猪肉指数”、“牛奶指数”要比“巨无霸指数”更合情合理,更适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数据载入中...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