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不是出口增加主因 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并存 外汇新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首页 > 外汇新闻 > 正文
 
汇率不是出口增加主因 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并存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9月04日 13:47
    2.中国劳动力工资低廉是中国长期保持出口优势的主要原因

    促使中国一直保持一个很高外贸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是,与其他国家比,中国劳动力工资实在低廉,不要说和发达国家比,就是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比也是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周工资平均为22.35美元,仅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周工资的4%左右。中国国内的平均工资目前是马来西亚和台湾的1/5,香港和新加坡的1/10。2002年以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之前有所上升。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制造业每年的人工成本约为1200美元,但这也仅仅相当于日本劳动力成本的2.1%和美国劳动力成本的3%。因此,有的专家戏称,即使人民币升值100%,也才相当于美国的6%,就是说,美国工人的工资仍是中国工人工资的十几倍;而人民币升值100%,已经是一个相当极端的假设了。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劳动低廉的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保持,使中国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3.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是保持我国贸易顺差的有力保障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自从1996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我国当年出口总额的55.8%,首次超过一般贸易以来,一直保持55%左右的占有率,成为推动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仅如此,加工贸易顺差还是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年以来外贸进出口顺差几乎全部来自加工贸易,2003年中国加工贸易顺差占外贸顺差的比重甚至高达309.1%。因此,即使人民币汇率有小幅的波动,只要作为第一大贸易方式的加工贸易能继续稳定增长,继续保持我国贸易顺差便是可以做到的。

    4.出口企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是出口稳步增加的制度保证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出口企业越来越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从1995年以来,国有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成逐年下降趋势,外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营主体增长势头强劲,占的比率逐年上升,2000年其他经营主体在进出口总额为1327.5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2%,第一次超过国有企业。

    由于,中国经济仍然呈现出较强的“二元结构”特征,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反应速度快,即使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出口产品价格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也能够较快地通过调整,吸收掉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因素,继续保持国际竞争优势。而国有企业则效益较差,对市场反应速度慢,不能很快吸收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其遭受冲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出口企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可以为企业化解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提供制度保证,从而进一步保持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劳动力工资成本低廉等非汇率因素,短期内,汇率的小幅度变动并不会对中国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就近期看,人民币小幅度升值还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新闻
 ·中国银行:中国应当在短期内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胡祖六:人民币即使升值15% 对中国出口影响甚微
 ·中国银行半年报称:人民币升值导致损失35亿元 ·近期上证股指不降反升 升值预期支持股市长期...
 ·商务部报告:可控制范围内的人民币升值可以接受 ·人民币升值压力渐大 实行意愿结售汇不能急功...
 ·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折射RMB加速升值市场影响...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后续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发展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不能说人民币一定升值贬值 ·国家信息中心: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利于缓解流...
   

关于经济日报社 - 关于中国经济网 - 网站大事记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