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拼5名额
"最近都忙于准备企业年金材料,9月18日起,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将接受申请材料,"上海某基金公司老总透露,"之后是评审委员会评审,基金公司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记者从业内获悉,是次竞争甚至比第一次评审要激烈得多,因为有消息称仅有20个左右资格能被认定,名单有望在年底前揭晓。
据透露,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资格认定数量将从严控制,基金公司可以参与竞争的投资管理人为5家左右,认定数量比第一批的15家减少2/3。
2005年第一批企业年金获批的29家机构、37个资格,其中15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基金公司占9席,分别为南方、华夏、博时、易方达、嘉实、富国、银华、海富通和招商。
第二批5家投资管理人资格中,估计只有3家分给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今年满足资格条件,参与竞争的基金公司数量较第一批时将大大增加。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办法>)已于2004年12月24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9次部务会议通过,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申请投资管理人,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元,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0亿元净资产;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亿元净资产。
牛市令基金公司实力大大增加,符合条件的超过40家,除去第一批的9家,基本上是十选一。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是典型的僧多粥少,两年等一回,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不会错过机会。
华安、长盛、国泰等老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以上,而众多新锐强势崛起,也不可小视,其中包括交银、工银、上投摩根、广发等基金公司发展迅速,其中大多数都将参加今年的年金资格评审。
此外,券商、保险也都跃跃欲试,多家证券公司表示将申请企业年金资格。
只为挣吆喝
"今年给出企业年金的资格名额太少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这将再次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过于激烈的资格竞争,也是一种无谓的消耗,其实,监管部门可以适当放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
嘉实基金去年底就已大举扩充机构业务部,华夏基金更是在2006年度客户答谢会上邀请众多企业的年金项目负责人。
"从获批基金公司的经验看,基金公司做年金业务,目前基本上都是赔钱,"一位基金公司老总表示,"较低的管理费,特殊的人员配置,短期内,收效有一定困难。"
据悉,目前年金市场的总规模已达1000亿元,其中800亿元为存量,200亿元为2005年8月年金基金管理业务正式运作后的增量。
据基金公司粗略统计,新增的200亿元年金市场中,平安养老保险公司以70亿元占35%的市场份额,太平养老保险公司以60亿元获得30%的市场份额。9家基金公司分享其余35%的市场份额,华夏、南方和海富通等基金公司分别占其中的17%、16%和14%。
与公募基金如今几万亿元的管理规模相比,200亿元的市场自然相距甚远,不过,与企业年金刚推出无人问津相比,已有很大改观。
对基金公司来说,企业年金的战略意义明显。
"目前,基金业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多数基金公司只管理公募基金,而年金客户长期、理性且稳定,如能拓展到企业年金等私募性质的资产管理,对基金公司业务是一次突破,另外,企业年金的增长潜力也在吸引基金公司。"基金业人士说。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去年末有2.4万户企业建立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964万人,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910亿元。
随着大型国企纷纷建立企业年金的影响,各地存量社保年金和部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金面临市场化转型,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有望市场化运作,再加上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计划的开闸,业界普遍预计,未来每年年金将有1000亿元增量,2010年将达到1万亿元,参加人员将超过1亿人。
世界银行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
在一位基金公司老总看来,目前困扰企业年金业务大发展的关键点在于税收优惠政策尚待突破。
由于税收优惠政策需进一步落实,企业积极性难以提高,基金公司在业务开拓上碰到了许多障碍。国税总局政策法规司官员曾指出,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探索阶段,税收制度不健全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原因。
"企业年金计划同税收政策密切关联,税收优惠政策是关系到企业年金能否快速发展,从国外经验看,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年金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上述基金老总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日前透露,该部已就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与国税总局多次协调和沟通,已形成"完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初步设想"。
这将对企业年金的发展非常有利,从企业年金刚推出时的举步维艰,到目前初具规模,应当说基金公司终于看到企业年金业务的广大前景。
"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基金公司对并不挣钱的企业年金资格争夺为何如此激烈,长期看,依托企业年金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基金公司必然要形成公募、私募两条腿走路,"上述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