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封闭式到开放式 中国基金业质的飞跃
|
|
张伟霖 |
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里程碑,中国基金业也从量变的积累阶段,进入到一个质变的突破阶段。由此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市场理念更新,对于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管理层推动
在长期关注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宝盈基金督察长刘传葵眼中,“开放式基金无疑是基金业必须发展的主流方向。”它对于整个基金业而言是提供了一个外延式发展的可能,从而可以通过超常规的发展来壮大自己,符合了当时该行业发展规律。
但是在开放式基金发行之初,市场上却仍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南方的某基金业从业人士在回忆,当时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老总听到有人鼓吹开放式基金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认为给行业添乱。“其时的封闭式基金有自身的固有利益,仍认为开放式基金因赎回风险而给基金公司带来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就远不如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可靠。”这位人士表示。
曾在监管层任职的现任泰达荷银基金管理公司的高层回忆,当时的监管层已经认定开放式基金才是今后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积极引导着业内对开放式基金的研究与开发。
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基金发起人可以申请设立开放式基金,也可以申请设立封闭式基金”。这是管理层首次为开放式基金开绿灯。
2000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为这一基金新品种的问世进一步铺设好了运作的规程。
2001年9月21日,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得以公开发行。
开放式基金挽救了基金业
如果没有开放式基金,基金业将会怎样?
刘传葵评价,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是一个重要的鱼跃,而在整个基金业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开放式基金却是挽救了整个基金业。
北京大学曹凤岐教授对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则有一个生动比喻,开放式基金是最像基金的基金,而封闭式基金是最像股票的基金。
封闭式基金发行之初获得超额认购,随即获得了市场强烈的关注,随之而来却是市场对其疯狂的炒作。在1998年发行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在上市后一个月其溢价水平均达到130%以上。但随后在市场供应增加,以及基金投资理念的逐步普及下,基金价格逐步回落。而其后遇到的五年的漫漫熊市,封闭式基金出现折价,人们对股票以及与股票相关的产品都大量抛售,避之唯恐不及。
但其时的基金持有人利益却已经受到了伤害,机构被套牢,散户损失惨重,市场对于封闭式基金乃至整个基金行业普遍产生了一种不信任,这也就使得基金行业直接面临发行困难的尴尬状态。2002年发行的基金银丰也成为至今为止最后的一只封闭式基金。
在之后的熊市中货币基金通过银行系统启蒙了最初的一批开放式基金的普通投资者,自身也成为熊市期间表现最优异的投资品种之一。而在熊市期间,即使是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也以其良好业绩成为资金避风港。华安创新基金经理刘新勇对记者描述,华安创新基金在2001年10月至2005年6月大盘下跌了近50%的时候,华安创新基金的增长率为7%,远远超越了大盘的表现。
开放式基金从挽回市场的信心,到启蒙投资者教育,再到获得市场的初步肯定,这都为迎接随后而来的大牛市的启动打下基础。而从去年开始的牛市的财富效应给开放式基金带来的空前的发展机遇更是直接向世人证明了其外延性发展的优势。
现如今每发行一只开放式基金产品,首发规模动辄百亿之巨,如果不是基金发行采取了配售以及停止申购的方式,单只基金的发行规模可能远远超过市场的想象。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
|
|
|
|
热点新闻 |
|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315、808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