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基金业高速扩容的脉络清晰可寻。基金业2006年全年仅实现82.56%的规模增长,而在2007年前三个季度,基金规模就飞跃到了约30000亿元,相比年初增长250%,但在四季度动荡中,基金业又一度出现净赎回现象,连续多个季度资金净流出的货币基金却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所有这些提示业界,在2008年牛市依旧背景下,基金业仍有望获得长足发展,但基金规模变动与A股市场过于紧密,需要进一步拓展基金投资范围和品种,弱化市场波动对于基金业的影响,改变目前“靠天吃饭”的状况。
规模随市场而摇摆
由于目前基金投资范围、品种均不够丰富,因此基金规模变化与A股市场的变化紧密相连,但受益于这两年A股市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基金业规模整体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2006年以前,基金业整体规模虽仍在增长,但对于偏股型基金而言,不少时候处于净赎回状态,许多基金公司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A股市场2006年走牛以来,基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疾速扩张。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末,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了8564.61亿元,与2005年末相比,一年时间里增长了82.56%;半年后,截至2007年6月30日,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5077.33亿元,与2006年末相比,在6个月的时间里增加了76.96%;而在接下去的三季度末,基金整体规模再度大幅扩容,达到了29625.06亿元,在一个季度里就增长了71.88%。
随着市场2007年10月达到6000点阶段性高点震荡下行之后,基金业规模增速明显下降。虽然目前未有公开数据显示基金业四季度的申购赎回情况,但就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基金一度出现净赎回状态,原先一天就有几百亿资金抢购基金的盛况不再,以至于许多原先暂停申购的基金纷纷重开闸门。但毫无疑问,整体上看,中国基金业2007年创造了基金规模的新纪录,相信在2008年市场继续上升的预期下仍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大扩容有望延续
对于未来的基金业发展前景,业内也有着乐观的预期。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日前经过深入调查后发布的《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研究报告指出,基金市场并未过热,预期更多的外资基金公司及本土基金公司将继续进入市场,到2010年,基金公司数量可能达80家左右,基金个人投资者的数量还有望增长近3倍。基金公司的总员工人数将增长将近80%,接受调查的7家基金公司预计其员工人数将增加一倍。基金业未来的大扩容由此可见一斑。
“规模膨胀是把‘双刃剑’,应该说有喜也有忧”,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胡立峰说,基金规模的扩大,也对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研究、交易、清算等各个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促使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不断提高自身驾驭大型基金乃至超大型基金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大规模基金对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A股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基础市场建设的滞后与基金业大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和行业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也有分析师指出,相信随着QDII、专户理财、股指期货等新业务的推出,基金品种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这样,行业发展才有望不再单纯受制于A股市场的牛或熊,改变目前“靠天吃饭”的状况。
各类基金命运轮回
从各类型的基金规模变化来看,也呈现出随市场而波动的特征。2005年底以前,偏股型基金份额规模不断萎缩。自2006年以来,偏股型基金成为资金主要流入方向,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份额累计达1.61万亿份,占全部开放式基金份额的比例高达94.15%。
保本、债券、货币等低风险低收益基金基本近年一直处于净赎回状态,如货币基金的份额从2005年末的1867亿份锐减到了2007年三季度末的515亿份,赎回率高达72%。业界一致认为货币基金的黄金时期已经消逝。但出乎一些人意料的是,自10月份A股市场震荡下行以来,低风险类产品又重获投资者青睐。记者从各大银行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各大银行每天申购货币基金的资金少则数千万,多则几个亿,其中,嘉实货币在各大银行一周累计申购就超过8亿元。据估计,不少货币基金规模有望再上百亿。
这种规律在中短债基金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3年前的熊市里,中短债基金风靡一时。首发规模即上百亿,但现如今门庭冷落,所有中短债都已抛弃原先的定位,纷纷转型为其它类基金。
从中值得业界借鉴的是,如果不是首创,公司不必一味跟风上马热点产品,而应从长计议,借鉴海外经验,认真布局产品线,踏踏实实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A股市场2006年走牛以来,基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