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基金的八大误区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基金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个人投资基金的八大误区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3月13日 11:10
    (一)误区之一:只注重基金收益

    (二)误区之二:将新基金当成新股认购

    (三)误区之三:对基金净值"恐高"心理严重

    (四)误区之四:盲目追求高比例分红、频繁分红

    那么有关开放式基金的分红,一般是怎么规定的呢?是不是频繁分红、高比例分红更有利于投资者呢?参照有关基金的法规,开放式基金合同一般对基金收益分配即分红原则有如下规定:

    (1)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最多不超过6次。成立不满3个月,收益不分配;

    (2)基金当年收益先弥补上一年度亏损后,方可进行当年收益分配;

    (3)基金收益分配后每基金单位净值不能低于面值;

    (4)如果基金投资当期出现净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

    (5)每一基金单位享有同等分配权。

    (6)法律法规或监管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以上规定是对开放式基金分红的一般性规定。其实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发现,基金合同一般是限制基金分红次数和分红比例在一定范围的。因为基金分红次数过多,基金分红比例过大,基金经理难免要卖出部分股票;如果被迫卖出的这些股票又正好是基金经理希望长期持有的品种,那么这样的分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基金的净值和未来的成长。

    (五)误区之五:过度分散投资

    由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通俗化的分散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的购买上基本不是出现只买一只基金的情况。但是,有些事情往往过犹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将这个分散投资的理念运用的过于充分,特别是新基金等比例配售、限额配售开始之后,基金过度分散投资的情况就更为严重。目前,一个基金投资者持有七、八个品种很常见,持有十几只、甚至更多数量的基金投资者也大有人在。那么基金这样过度分散投资有哪些坏处呢?

    (1)投资者难以"照顾"全所持有的全部基金

    很多投资者都是在新基金发行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去认购新基金,特别是新基金发行等比例配售方法实行后,更是将退回的资金不断的投入下一只新发行的基金中。如此循环,持有的基金数量不断增多,不用说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情况、基金产品的特性,很多投资者连自己持有的基金名字都很难叫全。

    基金尽管是专家理财,但是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完成的:选择品牌的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定期(如一年)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过多基金之后,这些在基金投资中必要的功课就很难去完成了。

    (2)持有过多基金会降低持有基金的整体收益

    市场上好的基金产品很多、新发行的基金产品也源源不断,很多投资者都希望能买到市场上尽可能多的产品,一方面分散风险,一方面总是不想错过市场上自己认为不错的基金产品。

    (六)误区之六:频繁申购和赎回,未树立长期投资观念

    从炒房、炒股票到炒基金,虽然品种在不断变化,但是用在这些本身应该是投资的品种上的字眼却是"炒"。稍有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菜的原则一般是"短、平、快","炒"字运用到投资上可能更多的只能成为投机,或者短期操作,基金这种长期投资的品种到了中国也难以逃过被"炒"得命运。

    "炒"基金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了解,将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基金当成股票在运作,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咨询机构过于频繁的基金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在各大基金的理财讲座上,不难听到投资者抱怨自己所持有的基金跑得慢,再一细问,其持有时间,很可能不过短短一、两月。

    如果所购买的基金被套,个人投资者一般会等到解套后才想到赎回;而如果所持有的基金已经实现一定收益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很难持有基金较长时间,落袋为安的心理通常占据上风。这种现象特别是在行情火爆的2006年特别明显。2006年上半年的大幅收益让刚刚经过漫漫熊市的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了落袋为安,随着指数的不断上涨,投资者又继续不断地赎回老基金,追捧新基金。这个现象用基金规模变化的曲线很容易看出来:无论是在熊市还是牛市,一个基金产品成立后一般很快都会遭受至少1/3的赎回,然后规模逐渐稳定;在06、07年基金动辄发行100亿的情况下,短期内赎回量超过首发规模50%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新基金被狂热追捧、老基金却面临净值越高赎回越烈的尴尬局面其实也是投资者短期操作造成的结果。

    那么,频繁的申购赎回基金究竟好不好呢?在美国,90%的投资者将养老作为投资共同基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国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的波段操作,一方面成功的概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大幅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七)误区之七: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产品

    在多次的基金理财讲座中,我都喜欢问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买基金?基金最吸引的地方在哪里?得到的90%的回答是基金的收益高。还有10%的回答是专家理财。开放式基金的本质就是专业人士理财,按理说这本应该是基金这种投资方式最吸引人的地方,结果仅有很少的投资者能意识到,而开放式基金资产流动性好、规模投资等等优势基本没有人提及。

    近两年以来,基金动辄就翻番的收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基金投资者。这批投资者比以往的基金者相比往往仅看到基金的高收益,对于基金的基础知识、基金投资的风险度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另外,在国内,基金的净值基本上各个时间段都有排名、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这样频繁的收益率排名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者对基金收益率的关注。

    实际上,收益跟风险永远是孪生兄弟,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这是投资中的基本常识。具体到基金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具有最大波动性、最大风险的品种;而收益最低的货币型基金则相对风险很小,收益也比较稳定。在基金不同品种具有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方面,国内的基金投资者也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不区分基金类型而简单攀比基金的收益率。很常见的就是将股票型的基金和积极配置型的基金作比较,然后抱怨积极配置型的基金收益太低。这样的比较其实无异于让自行车的选手和赛车选车一起赛速度,然后指责骑自行车的选手速度太慢。

    按照个人理财的普遍观点,投资者的年龄、收入、个人财富、对待风险的主观态度、投入的资金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年龄越大、个人财富相对较少、较稳健的客户一般应选择风险较小的理财品种。对于老年人而言,资产保值的重要性要大于资产增值的重要性;而对于中青年而言,由于各阶段房子、孩子、未来养老的日子等方面的压力,资产增值的重要性则应大于资产保值的重要性了。所以,对于不同风险承受的个人投资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没有最好的基金,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八)误区之八:对基金风险存在错误认识

    谈到国内基金投资者对基金风险的错误认识,一般都会想起那位买了基金再回到银行去问基金利率是多少的老大爷。其实那是对基金风险错误认识的第一种表现:不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应该说,无论是07年以来的震荡行情还是基金相关的各大机构开展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都已经给了个人投资者实际的感受和理论的认识: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然而,即便是各大跟基金相关的机构在不断告诉投资者基金投资有风险的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着对基金风险的另一个错误认识:风险等于损失。目前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却简单的认为亏钱就是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呢?风险其实指的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三个方面:好结果的不确定性(盈利多少是不确定的)、坏结果的不确定性(亏损多少是不确定的)、还有好坏的不确定性(究竟未来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是不确定的)。由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等于不确定性,不等于亏损。
来源: 千龙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