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裸泳者"无以遁形 机构投资者应学赵丹阳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基金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潮水退去"裸泳者"无以遁形 机构投资者应学赵丹阳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02日 08:03
储著胜
    去年10月以来的股市调整,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半年,大盘累计下跌幅度也已接近“腰斩”。大潮退去以后的市场可谓一片狼藉,风险快速释放在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以冷酷的现实使投资者终于认识到市场风险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真实的存在;市场的泡沫不管它曾经多么辉煌灿烂,最终都是会破灭的。

    机构投资者应该反省

    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投资者们都还是一味地指责那些不顾市场状况大肆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和疯狂抛售股票的“大小非”们,与此同时,他们还抱怨政府部门在市场处于危难时刻不施加援手,借口“市场化”而不作为。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自我反省,他们却一直都没有做。

    应该说,在本轮市场调整中,上市公司的恶性圈钱和“大小非”的竞相抛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压力,使本已弱不禁风的市场变得更加脆弱。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市场调整的根本原因,它们最多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在于市场本身已经累积了过多的泡沫,股票价格早已偏离了其内在的价值区域。价值回归是必然之举。市场规律无人可以抗拒。

    大家如果不是健忘的话,应该记得去年上证指数在向4000点冲击期间,政府部门就曾反复向投资者提示市场风险,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为股市降温的政策措施。可是很多投资者却全然不顾这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市场不断创出新高的过程中,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对政府的调控举措冷嘲热讽。一些机构投资者也在市场狂热时期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它们不但没有看到市场潜在的风险,反而火上加油,一个个比赛似的把2008年的股市目标点位不断拔高,不要说8000点,就是看到1万点似乎还意犹未尽。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机构投资者“散户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仅操作频率越来越快,而且还喜欢群体跟风、竞相追高。市场出现过热也就难以避免。然而盛极而衰,去年搬起来的石头现在终于砸向了自己的脚。

    QDII为何高位建仓?

    机构投资者并非都是一个水平,其中也有高下之分。相比之下,QDII因净值下降得最快而最受人冷眼。

    作为海外投资试验品,去年发行的几只QDII本来应该更加小心为上,加强风险控制。可事实却与此正好相反,它们的基金经理在拿到募资以后就都迫不及待地全仓投入到目标市场,而当时的投资背景是:目标市场近年来都已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大幅上涨;次贷危机已经暴发且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由此充满着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开始对股市发出风险提示。QDII这样无视自身“新手”的身份以及目标市场所隐含的风险,“大跃进”式地“满负荷”作业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吗?如果说是投机的话倒也可以理解,可问题是后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它们又“死了都不卖”以致净值纷纷打了7折、6折甚至于5折。这样不理性的“长期投资”是基金持有人所需要的吗?

    机构的判断能力值得怀疑

    我们现在不能不怀疑一些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市场确实有其不可预测的一面,但是有些因素却并非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出人意料。比如说“大小非”,它们都是有明确预期的,什么时候解禁?解禁多少?事先都非常清楚。为什么在自己看高8000点甚至1万点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等到市场一败涂地时,才说是“大小非”惹的祸?如果“大小非”看好未来市场,它们会这样疯狂抛售吗?谁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最大化。如果未来能有60倍的收益,那么它们就绝对不会现在在30倍收益上全部兑现。那种认为“大小非”现在收益已很可观,所以一定要兑现的说法实在是似是而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大小非”已经收益多少倍,而在于它们是否对未来市场有信心。如果有,它们就不会现在急于抛售,否则,解禁之日就是其兑现之时。机构投资者在感叹自己的“胳膊”扭不过“大小非”的“大腿”时,是否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呢?

    不吸取教训还可能犯错

    今年初赵丹阳清盘时让一些同业者很是笑话了一阵,没有想到现在该轮到自己被人家笑话了。要说价值投资,赵丹阳才真正是名副其实、说到做到,一旦发现没有了合适的投资对象,就坚决退出市场。而我们有些机构投资者口口声声说价值投资,可实际上却不坚持自己的理念,自欺欺人地以价值投资的名义进行着投机。这正是许多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的根本原因。“战胜市场”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被市场所战胜。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几乎都是对政府“救市”的呼唤、对大规模融资的谴责、对“大小非”减持的不满,唯独没有看到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自我反省。

    机构投资者不值得反省吗?显然不是。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一轮走势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下一轮走势中就还会出现。
来源: 证券时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