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基金 > 首页 > 基金要闻 > 正文
 
2006年基金业大事 封基转型产品创新制度建设等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2月20日 08:42
王群航
    封闭式基金转型

    7月,华夏兴业基金封转开转型方案获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10月,华夏平稳增长基金通过3周的集中申购,完成了18.46亿元新增规模,于9日成立。我国首例封转开基金的基改试点圆满成功。

    点评:它对于推动我国封闭式基金的行业的规范发展,进一步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基金行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封闭式基金从此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9月初,基金丰和、泰和双双分红,成为今年率先进行年内分红的封闭式基金。

    点评:此举顺应了投资者的要求,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也助推了封闭式基金分红行情的启动。

    10月20日,基金金泰率先宣布对收益分配条款进行修改,由“一年分配一次”变更为“一年至少分配一次”。

    点评:基金金泰是年内首只主动修改分红条款的封闭式基金,为其他基金树立了典范。修改分配条款为封闭式基金年内多次分红解除了最后的制度障碍,为公平对待投资者提供了保证。



    基金产品创新

    首只生命周期基金———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5月23日正式成立。

    点评:生命周期基金具有特殊的产品价值,是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意义的基金产品。

    7月20日,首只复制基金———南方稳健成长2号基金以超越53亿元的规模结束首发。

    点评:复制是一个比较好的创意,它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省却设计同质化基金产品的烦恼。2006年市场上已推出多只复制基金,但对于如何进行复制至今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8月17日,富国天益基金成功拆分,天益基金单位净值由1.60元左右降为1.00元,拆分比例为1:1.6,投资者原持有的1份变为1.6份。

    点评:基金分拆是今年基金业又一个值得关注、值得思考的创新。

    11月,首只QDII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正式成立,募集金额为1.97亿美元。

    点评:募集规模不及预定额度的一半,表明在人民币升值和A股市场迅猛上涨的背景下,投资者对通过QDII投资海外市场仍较为谨慎。但华安仍为基金业迈出了通往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

    制度建设

    6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

    点评:《准则》的发布对于推动基金管理公司完善公司治理,规范经营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公司及股东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8月,证监会向基金公司、基金托管银行发出《关于基金管理公司提取风险准备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基金公司每月从基金管理费收入中计提风险准备金。

    点评:控制风险体现在方方面面,要求基金公司每月从基金管理费收入中计提风险准备金十分必要,今年货币市场基金上暴露出来的风险正好为此做了最好的证明。

    10月,《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发布。

    点评:这对于规范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投资管理人员的管理,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2月,中国证监会基金部起草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技术指引》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指引》围绕基金销售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和可操作的技术标准。

    点评:《指引》的出台将能正确引导和规范基金销售业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和运营,从多个角度帮助解决当前阻碍基金销售发展的主要问题。

    行业动向

    5月,首家外资相对控股的基金公司诞生。由美国独立资产管理集团诺德·安博特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9%的诺德基金管理公司获得管理层批准成立,诺德基金管理剩余股权分别由长江证券持有30%、清华控股持有21%。

    点评: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觊觎从这里看得更加清楚。

    华安基金管理公司10月17日发布的临时公告称,接上级部门通知,公司总经理韩方河因涉嫌个人违纪,正在协助调查。

    点评:这也是基金公司的一种风险,而且是较为难以防范的风险。

    基金份额最小的行业纪录再次被刷新。三季报显示,某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只有3937万份,首次出现了小于4000万份的开放式基金。

    点评:这是市场、是投资者的自然选择,相关基金公司应从中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

    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首发规模达到41,916,951,504.01份,有效认购户数为925,140户。

    点评:这是目前中国基金市场上首发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今年以来的基金发行热到达顶峰,但繁荣的背后,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处理规模与业绩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