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 期货 > 期货操作技巧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货交易的五大入市策略

2007年11月27日 15:22   来源:证券时报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在市场分析准备工作完成后,投机者进入期货市场交易前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是时机抉择。在期货交易中,由于保证金对亏损的放大作用,入市点和出市点的时机抉择必须极为精确,因此需要技术面的精确分析。利用技术方法抉择交易时机相对于策划阶段的市场技术分析是有着时间上的区别的。入市时机的抉择时间是以天、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的,而策划阶段的技术分析则是逐周、逐月的全面深入研究分析。从技术面看,期货交易的入市策略主要有五种。

    1)突破信号入市策略

    假突破还是真突破永远是期货投机者待解的难题。突破信号入市策略还存在提前、跟进和确认三种入市情况的选择。提前入市可获得有利的建仓成本,但要承担市场突破前拉锯洗盘的痛苦折磨以及过大的止损成本。跟进入市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止损成本,获得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大,但盈利空间有一定的损失,同时还要承受反抽后证明突破失败的风险。确认入市指行情突破后经过反抽确认,沿突破方向继续运行时跟进的策略。确认策略虽然盈利空间会有损失,但止损成本最小,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盈利最大。此外,确认跟进策略的最大风险是,一些大级别的突破行情往往不出现反抽,或者反抽在较远的距离出现,投机者面临踏空后追单风险和入市后反抽被震出的风险。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大趋势确认不错的情况下,选择分批建仓模式。突破前少量开仓,突破时加码,确认时积极跟进。

    2)趋势线突破跟进策略

    趋势线突破是最有价值的早期入市或出市的信号。趋势线附近入市,突破趋势线止损或跟进。这种方法必须同时考虑其他的技术信号和循环周期,尤其需要考虑趋势线触及的次数以及图表形态的浪型。

    3)支撑和阻力位入市策略

    在选择出、入市点位或价位时,前期反复冲击的支撑和阻力位是有效的图表工具。当支撑位或阻力位被突破后,可能构成开立新仓的重要信号。止损一般设置在与突破方向相反但与支撑位或阻力位保持合理价差的位置。

    4)百分比回撤入市策略

    在价格运动趋势中,通常与前面趋势幅度相反的40-60%回撤提供了开仓或加码的理想入市时机。百分比回撤交易策略因为是相对指标,可以应用到任何时间段的行情建仓。无论是月K线、周K线,甚至每分钟K线都可以应用。

    5)跳空缺口入市策略

    在上升趋势中,其下方的跳空缺口通常起到支持作用。当价格跌回到下方跳空缺口的上边缘或者回落到价格跳空缺口之内时候买入,止损指令设置在跳空缺口下沿。在下跌趋势中,其上方的跳空缺口的下边缘或者反弹到跳空缺口内时出现卖出时机,止损指令设置在上方跳空缺口的上沿。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