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 期货 > 期货操作技巧 > 正文
中经搜索

克服期货投资心理障碍的方法

2008年01月04日 13:48   来源:证券时报   王兆先
·机构预测明日大盘走势
·独家:每日A股数据精粹
·析中国龙投资组合样本
·股市实时行情数据一览
·每日股市交易提示一览
·证券报纸每日机构荐股
·火车实名购票断了黄牛财路
·广发基金:五大行业浮现机会
·虫草价疯狂 何以超黄金
·九国评级遭降 欧债危机升级
·泰康人寿保费首现负增长
·农超对接"平价蔬果"上市
·中信证券去年净利125亿
·基金实时行情资讯一览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排行
·财经各类知识技巧汇总
·证券机构分析文章一览
·证券分析师看市有话说
·理财师解读理财那些事
    通常期货投资心理这一关非常难过,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赢钱赢在心态。因此,一波行情下来,无论盈利与亏损,投资者都应该稍事休息,以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路,达到最佳的搏击状态。心理突破的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掌握自己,避免急功近利,做到量力而行。

    心理素质既可以在实战中进行修炼,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来迅速提升。个人经验,突破心理关通常要经过三年左右的交易时间。前人对如何克服期货投资的心理障碍,给出了六个方面的思考,即交易时独立思考、合理控制交易频度、耐心与决心间的平衡、正确的逆向思维、抑制贪婪心理、把握投资和对赌的区别。下面分三期进行介绍。

    思考一:交易时独立思考,不轻易改变自己判断。期价波动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期民的跟风心理对期市影响甚大。有这种心理的投资人,看见他人纷纷跟风买进时,也深恐落后,在不了解期货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也进行自己并不了解的期货交易。有时看到别人止损离场时,也不问他人砍仓理由,就糊里糊涂地平掉自己手中后市很有潜力的仓单。一群投资者跟风买卖,容易导致市场短期供求失衡,或供大于求,或需求猛增,期货价格短期内大幅波动。这样往往会上那些在期货市场上兴风作浪而用意不良的人的当,容易被盘中的刻意打压和拉抬所诱骗,导致交易失败,后悔莫及。因此,投资者要树立自己买卖期货的意识,不能跟着别人的意志走。

    跟风听内幕消息或许确实让一部分人大发横财,一两次还可以,时间长了恐怕会被害死。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与其把赌注压在别人身上还不如自己判断,即使赔钱也赔的明白。大凡内幕消息都跟主力有关,都想借主力之力大发横财,可主力如果如果傻到连家底的事情都告诉你,恐怕他也做不了主力,打听消息被害死的远比成功的要多的多。投资者应坚持自己判断,多研究市场,少听消息。

    思考二:多次成功交易后,应合理控制交易频度。期货交易没有常胜将军,连续成功后,最好了冷静冷静。调节一下身心,看看原则性的东西,研究研究成功的战绩中是否还有不足。特别是周围人为你的成功一片喝彩时,往往或许就是失败的开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扩大战果固然是好事,要看在什么背景,程咬金三板斧,打了还有跑这一招可使。期货投资要跑有时可是要丢半条腿,赔大钱的。

    期市既是一种投资活动,又是一种心智活动,因此,它很具刺激性。但是,若把刺激变为频繁交易,就会患“市场病”。因为在单边行情中,期价往往沿着一定方向运行一段时间。若单边操作频频得手,往往会使人有种成就感,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一旦方向反转,容易失去方向感和趋势感。一旦趋势转变,若频繁交易,就如刀口舔血。

    聪明的投资者往往会在成功交易后,尤其是连续成功交易后,即感觉如鱼得水时,开始逐渐减少交易频率和资金投入比例,或者干脆休息一段,赚了钱放松放松也是应该的,等精力充沛了,再战期市,不仅可以回避头脑发热导致失败的风险,同时攒足了精力。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要闻导读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企业资不抵债认定标准
  • ·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
  • ·北京上海等地黄金周楼市惨淡 购房者仍选择观望
  • ·十一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6962亿
  • ·前三季A股半数散户亏超30% IPO融资致股灾来临
  • ·惠誉国际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
  • ·[财经名博秀] 马云收雅虎最大障碍是政治因素
  • ·辞职员工曝GUCCI门店虐待员工致多名孕妇流产(图)
  • ·不知不觉成“卡奴” 信用卡有多少收费不为人知
  • ·月入2万的保险营销员的一天 客户是“泡”出来的
  • ·合作专栏】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周周看
  • ·CE大本赢(软件说明&下载)  银行T+0理财品受青睐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