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2024黑客马拉松:319位小米人产出63个新技术作品

2024-07-10 13: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4年7月9日,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小米2024第五届黑客马拉松“创想无界,生生不息”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小米一年一度的创新大赛圆满落幕。此次大赛采取48小时线下集中coding的形式,分设北京主赛场及武汉、南京、上海、深圳四大区域分赛场,11大部门的319位小米工程师,他们共同产出了63个充满创意的新技术作品,并提交31项专利申请,报名人数和跨区域组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在颁奖仪式上,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屈恒表示:本次黑客马拉松是五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才的年轻化、跨区域高效的线上协同都是此次的一大亮点,同时项目全面拥抱AI,用前沿的技术创造更多无限的可能。黑马在未来,也会给参赛选手提供更多的的资源,推动好的idea能够立项。

  而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王栋也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小米创业之初起,就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力量。黑客马拉松为员工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创新通道,自繁星赛道开辟的3年以来,已有52支队伍参与其中,有越来越多应届生和前辈们同场竞技,也希望未来一代一代年轻的小米人,可以拥抱不确定性,解决不确定性,创造出崭新的未来。

 

  小米集团技术委办公室主任周珏嘉则在典礼上介绍了大赛整体情况及获奖项目,并强调:“本届黑客马拉松见证了历史性的突破,报名和参与人数均创下新高。作为是一家技术为本的公司,我们的技术发源于每一个工程师,这个大赛正是让大家短时间内聚集、交流、迸发思维的绝佳平台。”

  本次大赛首次与 Google Cloud 达成合作,并为所有参赛团队开放大模型 Gemini、Vertex AI 等 AI 能力支持。Google Cloud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Kathy Lee为AI创新奖团队颁发奖项时表示:“感谢小米和获奖团队将我们的 Gemini 发挥得这么好,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应用体验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见以后很快可以拓展到老人看护等场景上,希望后续与小米展开更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更多的技术创新落地。”

  小米黑客马拉松创始于2020年,由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发起并主办,为小米同学提供创意落地平台,今年大赛以“创想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鼓励同学们将AI、5G、物联网等热门技术同「人车家全生态」、公益等场景相结合,立足现实或未来需求,激荡无限创意、打造惊喜作品。

  据悉,此次大赛路演环节进行了全程直播,9个小时的直播覆盖了所有参赛队伍的参与过程。并由小米技术委大模型团队、小爱同学技术团队,手机部硬件工程部等团队为参赛队伍提供语音、大模型、RAG 整体解决方案、集团统一端侧AI框架MIRA、移动端高性能计算框架 MAGE 等 AI 能力支持。

  本届参赛作品从软件的多模态AI大模型到硬件的穿戴设备,从个人健康到家庭出行,跨越不同领域与技术的界限,产出了大量创新且有落地前景的项目成果,最终基于创新性、技术领先性、应用场景、用户体验、商业价值、作品完成度六个维度的评审,产生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1个人气奖和1个AI创新特别奖。

  据了解,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安全智能头盔”专注于提升骑行安全和智能需求。它运用了摔倒检测、AR-HUD显示、语音合成以及语义分析等技术,集成了摔倒检测和报警、地图轨迹上报、打通IOT设备间的行程分享等功能。这款智能头盔不仅显著降低了日常骑行中的信息干扰,还通过盲区检测和语音唤醒功能,提升了骑行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互动能力,并在危险情况发生时,能快速提供救援支持。

  项目队长曹雪松表示,我们的初衷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一款切实可行的产品,让每位骑行者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智能和安全。

  荣获二等奖的“小米全能助理”项目,结合视觉识别和大语言模型,通过多模态识别和操作逻辑推理,结合个人知识库,能够理解屏幕内容,实现通过语音指令,进行个性化、长链路、跨应用的手机、车机等系统的操作任务。而获得三等奖的"多模态智能看护先锋"与“智能守护神”两个项目,结合大模型与硬件设备,达成智能监控的个性化与自定义监测,为用户提供任意场景的智能化、隐私化的全方位守护。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最佳人气奖的“人生档案”项目创下了比赛创办以来员工投票的最高记录。它通过整合用户数据,创造个人数字分身,让用户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将回忆传向未来,展现了数据的温情和力量。

  2023年,小米明确了新十年目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目前,小米的技术研发已经覆盖了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同时还在智能制造、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总体细分领域达到了99项。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多次强调:“小米把工程师看作最重要的资产,我们尊重每一个疯狂的想法。”2023年,小米研发投入约191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40亿元。在持续探索前沿创新科技、不断加强技术与人才储备的同时,小米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截至2023年底,小米集团全球授权专利数已超3.7万余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先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米2024黑客马拉松:319位小米人产出63个新技术作品

2024年07月10日 13:3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4年7月9日,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小米2024第五届黑客马拉松“创想无界,生生不息”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小米一年一度的创新大赛圆满落幕。此次大赛采取48小时线下集中coding的形式,分设北京主赛场及武汉、南京、上海、深圳四大区域分赛场,11大部门的319位小米工程师,他们共同产出了63个充满创意的新技术作品,并提交31项专利申请,报名人数和跨区域组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在颁奖仪式上,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屈恒表示:本次黑客马拉松是五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才的年轻化、跨区域高效的线上协同都是此次的一大亮点,同时项目全面拥抱AI,用前沿的技术创造更多无限的可能。黑马在未来,也会给参赛选手提供更多的的资源,推动好的idea能够立项。

  而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王栋也表示: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小米创业之初起,就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力量。黑客马拉松为员工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创新通道,自繁星赛道开辟的3年以来,已有52支队伍参与其中,有越来越多应届生和前辈们同场竞技,也希望未来一代一代年轻的小米人,可以拥抱不确定性,解决不确定性,创造出崭新的未来。

 

  小米集团技术委办公室主任周珏嘉则在典礼上介绍了大赛整体情况及获奖项目,并强调:“本届黑客马拉松见证了历史性的突破,报名和参与人数均创下新高。作为是一家技术为本的公司,我们的技术发源于每一个工程师,这个大赛正是让大家短时间内聚集、交流、迸发思维的绝佳平台。”

  本次大赛首次与 Google Cloud 达成合作,并为所有参赛团队开放大模型 Gemini、Vertex AI 等 AI 能力支持。Google Cloud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Kathy Lee为AI创新奖团队颁发奖项时表示:“感谢小米和获奖团队将我们的 Gemini 发挥得这么好,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应用体验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见以后很快可以拓展到老人看护等场景上,希望后续与小米展开更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更多的技术创新落地。”

  小米黑客马拉松创始于2020年,由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发起并主办,为小米同学提供创意落地平台,今年大赛以“创想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鼓励同学们将AI、5G、物联网等热门技术同「人车家全生态」、公益等场景相结合,立足现实或未来需求,激荡无限创意、打造惊喜作品。

  据悉,此次大赛路演环节进行了全程直播,9个小时的直播覆盖了所有参赛队伍的参与过程。并由小米技术委大模型团队、小爱同学技术团队,手机部硬件工程部等团队为参赛队伍提供语音、大模型、RAG 整体解决方案、集团统一端侧AI框架MIRA、移动端高性能计算框架 MAGE 等 AI 能力支持。

  本届参赛作品从软件的多模态AI大模型到硬件的穿戴设备,从个人健康到家庭出行,跨越不同领域与技术的界限,产出了大量创新且有落地前景的项目成果,最终基于创新性、技术领先性、应用场景、用户体验、商业价值、作品完成度六个维度的评审,产生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1个人气奖和1个AI创新特别奖。

  据了解,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安全智能头盔”专注于提升骑行安全和智能需求。它运用了摔倒检测、AR-HUD显示、语音合成以及语义分析等技术,集成了摔倒检测和报警、地图轨迹上报、打通IOT设备间的行程分享等功能。这款智能头盔不仅显著降低了日常骑行中的信息干扰,还通过盲区检测和语音唤醒功能,提升了骑行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互动能力,并在危险情况发生时,能快速提供救援支持。

  项目队长曹雪松表示,我们的初衷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一款切实可行的产品,让每位骑行者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智能和安全。

  荣获二等奖的“小米全能助理”项目,结合视觉识别和大语言模型,通过多模态识别和操作逻辑推理,结合个人知识库,能够理解屏幕内容,实现通过语音指令,进行个性化、长链路、跨应用的手机、车机等系统的操作任务。而获得三等奖的"多模态智能看护先锋"与“智能守护神”两个项目,结合大模型与硬件设备,达成智能监控的个性化与自定义监测,为用户提供任意场景的智能化、隐私化的全方位守护。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最佳人气奖的“人生档案”项目创下了比赛创办以来员工投票的最高记录。它通过整合用户数据,创造个人数字分身,让用户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将回忆传向未来,展现了数据的温情和力量。

  2023年,小米明确了新十年目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目前,小米的技术研发已经覆盖了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同时还在智能制造、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总体细分领域达到了99项。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多次强调:“小米把工程师看作最重要的资产,我们尊重每一个疯狂的想法。”2023年,小米研发投入约191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40亿元。在持续探索前沿创新科技、不断加强技术与人才储备的同时,小米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截至2023年底,小米集团全球授权专利数已超3.7万余项。

(责任编辑:马先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