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兔速递首次入选《财富》中国500强

2024-07-26 17:33 来源:证券之星

  7月25日,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揭晓。榜单显示,极兔速递(1519.HK)以88.49亿美元的年度营收首次上榜,位列第286名,在同期上榜的七家快递公司中,极兔排名第三。

  据悉,《财富》中国500强榜单采用与《财富》世界500强一脉相承的制榜方法,按截止日不晚于2024年3月31日财务年度的营业总收入对公司进行排名,评选对象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

  极兔速递首次入选《财富》中国500强榜单,这不仅是对极兔稳健发展的高度肯定,同时标志着其已在中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作为一家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极兔速递的快递网络覆盖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新加坡、中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墨西哥、巴西、埃及共13个国家,并在全球各市场业务维持稳健增长。

  东南亚市场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包裹量计,极兔速递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为25.4%,连续四年排名第一。2024年第二季度,极兔在东南亚共处理了10.2亿个包裹,同比增长30.8%,日均包裹量1120万件,业务增长势头维持强劲。

  与此同时,极兔速递自2022年起加快推进全球化布局,已陆续将业务扩展到中东、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2024年第二季度,极兔在该等新兴市场实现包裹总量7220万件,同比增幅达33.5%,日均包裹量79万件。

  除了在海外获得高增长,极兔中国区的业务表现亦不断向好。2020年3月,极兔速递正式进军中国快递市场,不仅快速达到单日五千万单的里程碑,2023年以来更是在中国市场取得持续性突破。具体而言,2023年极兔在中国处理的包裹量为153.4亿件,市场份额提升至11.6%,中国区业务经调整EBITDA首次实现盈利。2024年第二季度,极兔在中国市场的包裹量达到48.9亿件,同比增幅30.6%,日均包裹量为5380万件。

  全球业务增长的同时,极兔速递持续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兴技术赋能管理和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公司全网管理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及水平,目前已自主研发了JTS、JMS、JFS、CRx等系统平台,进一步实现物流服务数字化,实现包裹的高效、自动化分拣运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先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极兔速递首次入选《财富》中国500强

2024年07月26日 17:33    来源: 证券之星    

  7月25日,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揭晓。榜单显示,极兔速递(1519.HK)以88.49亿美元的年度营收首次上榜,位列第286名,在同期上榜的七家快递公司中,极兔排名第三。

  据悉,《财富》中国500强榜单采用与《财富》世界500强一脉相承的制榜方法,按截止日不晚于2024年3月31日财务年度的营业总收入对公司进行排名,评选对象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

  极兔速递首次入选《财富》中国500强榜单,这不仅是对极兔稳健发展的高度肯定,同时标志着其已在中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作为一家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极兔速递的快递网络覆盖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新加坡、中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墨西哥、巴西、埃及共13个国家,并在全球各市场业务维持稳健增长。

  东南亚市场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包裹量计,极兔速递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为25.4%,连续四年排名第一。2024年第二季度,极兔在东南亚共处理了10.2亿个包裹,同比增长30.8%,日均包裹量1120万件,业务增长势头维持强劲。

  与此同时,极兔速递自2022年起加快推进全球化布局,已陆续将业务扩展到中东、北非、南美等新兴市场。2024年第二季度,极兔在该等新兴市场实现包裹总量7220万件,同比增幅达33.5%,日均包裹量79万件。

  除了在海外获得高增长,极兔中国区的业务表现亦不断向好。2020年3月,极兔速递正式进军中国快递市场,不仅快速达到单日五千万单的里程碑,2023年以来更是在中国市场取得持续性突破。具体而言,2023年极兔在中国处理的包裹量为153.4亿件,市场份额提升至11.6%,中国区业务经调整EBITDA首次实现盈利。2024年第二季度,极兔在中国市场的包裹量达到48.9亿件,同比增幅30.6%,日均包裹量为5380万件。

  全球业务增长的同时,极兔速递持续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新兴技术赋能管理和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公司全网管理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及水平,目前已自主研发了JTS、JMS、JFS、CRx等系统平台,进一步实现物流服务数字化,实现包裹的高效、自动化分拣运输。

  

(责任编辑:马先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