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森林8年种树5.48亿棵 蚂蚁集团协议捐资已超40亿元

2024-08-27 11: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天(8月27日),蚂蚁集团公布了生态公益项目“蚂蚁森林”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蚂蚁森林自2016年8月上线支付宝,8年来已在全国各地捐资种下5.48亿棵树,其中9成以上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截至目前,蚂蚁集团为该项目已累计协议捐资41.8亿元(随着各地生态项目的实施进度,已实际支出27亿元),其中有6.3亿元成为各地种植养护者的劳动收入。

  在生态修复方面——蚂蚁森林在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份,已种下超5.48亿棵树,种植总面积580万亩。其中,9成以上的树种在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助力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蚂蚁森林在青海、云南、四川、西藏、吉林、黑龙江、广东等共计16个省份参与共建34个公益保护地,面积超过4900平方公里,在我国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下,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来自企业界的力量。

  从“以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到“以保护地建设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近年来新增的海洋生态保护、净滩减塑项目,目前蚂蚁森林的各类项目已累计参与支持了全国24个省份的生态建设。

  “我从2018年开始种植花棒,眼见着沙丘不仅变小了,而且移动速度也明显变慢,一到夏天你走上沙丘看看,一片绿色,心情特别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尼格图嘎查的种树人雷新光说,种植花棒之前沙丘一年东移七八米,如今明显减缓到每年2米左右。

 

  图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蚂蚁森林453号林三年对比

  据统计,蚂蚁森林各类项目的实施,已为各地累计创造了420多万人次的种植、养护、巡护等劳动增收机会。8年来,蚂蚁森林为各地项目的40多亿元协议捐资中,已有6.3亿元成为种植养护者们的劳动收入。

  在梭梭根部接种苁蓉、采摘花棒沙棘的种子和果实、灌木平茬用作饲料发展养殖业……,蚂蚁森林的种植项目在各地实施8年来,当地的群众因地制宜、护绿养绿,开辟了不少新的致富途径。参与蚂蚁森林种植养护的老乡们,不仅获得了劳务性收入,还切实感受到了更多生态改善带来的“实惠”。

  “没种之前都是沙子,现在种了柠条不仅环境好了,而且柠条结的籽一斤能卖10块钱,一亩地能收100多斤”,内蒙古科右中旗的义和塔拉林场巡护员王全喜说,2019年落地在这里的10000亩“蚂蚁森林新春福气林”,没想到真的给当地老乡带来了福气。

  图注:内蒙古科右中旗,“蚂蚁森林新春福气林”柠条结籽

  “只有种上树,让沙丘无路可走,人才有奔头”,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的刘保军参与种树治沙15年,不仅亲历了当地生态修复的过程,还见证了草原得到治理后,旅游业迸发出的新活力。“树种上后环境变美了,鸿雁、赤麻鸭这些迁徙的鸟类,选择在这里生儿育女,游客也多了,骑马住民宿,成了我们这的一个经济来源”刘保军说。

  图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赤麻鸭与蚂蚁森林1346号林毗邻而居

  “独木难成林,加上生态见效的长期性,注定了蚂蚁森林是一场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支持的公益长跑。特别要感谢,8年时间里有30多家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负责蚂蚁森林各类项目的实施”,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表示,蚂蚁森林8年来初见成效,见证了“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蚂蚁的捐资金额以及种下了多少棵树相比,更可贵的是累计已有超过7亿人通过蚂蚁森林践行低碳生活。

 

  图注:内蒙古鄂尔多斯,蚂蚁森林238号林六年对比

  蚂蚁森林基金会秘书长王小颖表示,蚂蚁森林用8年时间和“看得见的”生态保护修复效果,以互联网的链接作用,有效带动了社会公众于生活点滴中认识低碳、践行减排。据统计,8年来蚂蚁森林的数亿用户通过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线上办事、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低碳减排场景,已累计产生“绿色能量”3768万吨。

  “透过3700多万吨这个数字,我们看见了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绿色低碳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在日常点滴中积极践行,还汇聚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王小颖透露,蚂蚁森林近期将发布“新动作”,继续以“绿色能量”为激励手段,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继续推动公众参与绿色低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先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蚂蚁森林8年种树5.48亿棵 蚂蚁集团协议捐资已超40亿元

2024年08月27日 11:1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天(8月27日),蚂蚁集团公布了生态公益项目“蚂蚁森林”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蚂蚁森林自2016年8月上线支付宝,8年来已在全国各地捐资种下5.48亿棵树,其中9成以上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截至目前,蚂蚁集团为该项目已累计协议捐资41.8亿元(随着各地生态项目的实施进度,已实际支出27亿元),其中有6.3亿元成为各地种植养护者的劳动收入。

  在生态修复方面——蚂蚁森林在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份,已种下超5.48亿棵树,种植总面积580万亩。其中,9成以上的树种在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助力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蚂蚁森林在青海、云南、四川、西藏、吉林、黑龙江、广东等共计16个省份参与共建34个公益保护地,面积超过4900平方公里,在我国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下,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来自企业界的力量。

  从“以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到“以保护地建设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近年来新增的海洋生态保护、净滩减塑项目,目前蚂蚁森林的各类项目已累计参与支持了全国24个省份的生态建设。

  “我从2018年开始种植花棒,眼见着沙丘不仅变小了,而且移动速度也明显变慢,一到夏天你走上沙丘看看,一片绿色,心情特别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尼格图嘎查的种树人雷新光说,种植花棒之前沙丘一年东移七八米,如今明显减缓到每年2米左右。

 

  图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蚂蚁森林453号林三年对比

  据统计,蚂蚁森林各类项目的实施,已为各地累计创造了420多万人次的种植、养护、巡护等劳动增收机会。8年来,蚂蚁森林为各地项目的40多亿元协议捐资中,已有6.3亿元成为种植养护者们的劳动收入。

  在梭梭根部接种苁蓉、采摘花棒沙棘的种子和果实、灌木平茬用作饲料发展养殖业……,蚂蚁森林的种植项目在各地实施8年来,当地的群众因地制宜、护绿养绿,开辟了不少新的致富途径。参与蚂蚁森林种植养护的老乡们,不仅获得了劳务性收入,还切实感受到了更多生态改善带来的“实惠”。

  “没种之前都是沙子,现在种了柠条不仅环境好了,而且柠条结的籽一斤能卖10块钱,一亩地能收100多斤”,内蒙古科右中旗的义和塔拉林场巡护员王全喜说,2019年落地在这里的10000亩“蚂蚁森林新春福气林”,没想到真的给当地老乡带来了福气。

  图注:内蒙古科右中旗,“蚂蚁森林新春福气林”柠条结籽

  “只有种上树,让沙丘无路可走,人才有奔头”,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的刘保军参与种树治沙15年,不仅亲历了当地生态修复的过程,还见证了草原得到治理后,旅游业迸发出的新活力。“树种上后环境变美了,鸿雁、赤麻鸭这些迁徙的鸟类,选择在这里生儿育女,游客也多了,骑马住民宿,成了我们这的一个经济来源”刘保军说。

  图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赤麻鸭与蚂蚁森林1346号林毗邻而居

  “独木难成林,加上生态见效的长期性,注定了蚂蚁森林是一场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支持的公益长跑。特别要感谢,8年时间里有30多家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负责蚂蚁森林各类项目的实施”,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翼捷表示,蚂蚁森林8年来初见成效,见证了“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蚂蚁的捐资金额以及种下了多少棵树相比,更可贵的是累计已有超过7亿人通过蚂蚁森林践行低碳生活。

 

  图注:内蒙古鄂尔多斯,蚂蚁森林238号林六年对比

  蚂蚁森林基金会秘书长王小颖表示,蚂蚁森林用8年时间和“看得见的”生态保护修复效果,以互联网的链接作用,有效带动了社会公众于生活点滴中认识低碳、践行减排。据统计,8年来蚂蚁森林的数亿用户通过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线上办事、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低碳减排场景,已累计产生“绿色能量”3768万吨。

  “透过3700多万吨这个数字,我们看见了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绿色低碳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在日常点滴中积极践行,还汇聚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王小颖透露,蚂蚁森林近期将发布“新动作”,继续以“绿色能量”为激励手段,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继续推动公众参与绿色低碳。

  

(责任编辑:马先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