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开展公益守护行动推进“数字惠民”

2024-09-23 19:40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今年9月21日是第31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9月22日是第67个国际聋人日。21日,中国移动携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在京开展了公益守护行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等围绕“数字惠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导致认知功能逐渐退化的疾病。《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为1699万,患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我国是听障人士最多的国家,听障人士约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 

  据介绍,中国移动连续多年通过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深耕“爱‘心’行动”和“蓝色梦想”两大品牌公益项目,同时打造了“中国移动公益”平台。 

  自2011年起,中国移动持续开展爱“心”行动项目,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筛査,并全额资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用于治疗、交通等方面的费用;累计捐赠金额2.24亿元,免费筛查儿童68591名,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7745名。 

  自2006年以来,中国移动联合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持续开展“蓝色梦想——中国移动教育捐助计划”,该计划包括“中国移动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和“中国移动多媒体教室”两大子项目;累计捐赠金额2.70亿元,捐建多媒体教室4725间。 

  中国移动积极整合创新产品及业务,开展多项公益营销活动,聚焦细分市场下的各类客户群体,推动“数字惠民”。比如,2022年,中国移动发布“心级服务银色守护计划”,推出“适老欢孝卡、适老服务、公益讲堂、感恩回馈”四项服务举措。2023年,中国移动推出“数字惠民计划”,推出“手机、套餐、服务、应用”四项惠民工程和包含5G购机优惠等权益的“数字惠民礼包”;关注特殊群体诉求,持续升级优化10086视频客服及语音播报等产品,为特殊人群提供暖心服务。 

  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移动将持续加码慈善事业,释放品牌公益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相关需求。(记者 黄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京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移动开展公益守护行动推进“数字惠民”

2024年09月23日 19:40    来源: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今年9月21日是第31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9月22日是第67个国际聋人日。21日,中国移动携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在京开展了公益守护行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等围绕“数字惠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导致认知功能逐渐退化的疾病。《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为1699万,患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我国是听障人士最多的国家,听障人士约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 

  据介绍,中国移动连续多年通过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深耕“爱‘心’行动”和“蓝色梦想”两大品牌公益项目,同时打造了“中国移动公益”平台。 

  自2011年起,中国移动持续开展爱“心”行动项目,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筛査,并全额资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用于治疗、交通等方面的费用;累计捐赠金额2.24亿元,免费筛查儿童68591名,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7745名。 

  自2006年以来,中国移动联合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持续开展“蓝色梦想——中国移动教育捐助计划”,该计划包括“中国移动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和“中国移动多媒体教室”两大子项目;累计捐赠金额2.70亿元,捐建多媒体教室4725间。 

  中国移动积极整合创新产品及业务,开展多项公益营销活动,聚焦细分市场下的各类客户群体,推动“数字惠民”。比如,2022年,中国移动发布“心级服务银色守护计划”,推出“适老欢孝卡、适老服务、公益讲堂、感恩回馈”四项服务举措。2023年,中国移动推出“数字惠民计划”,推出“手机、套餐、服务、应用”四项惠民工程和包含5G购机优惠等权益的“数字惠民礼包”;关注特殊群体诉求,持续升级优化10086视频客服及语音播报等产品,为特殊人群提供暖心服务。 

  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移动将持续加码慈善事业,释放品牌公益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相关需求。(记者 黄鑫)

(责任编辑:魏京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