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豆包推出AI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 售价1199元

2024-10-10 13: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10 月 10 日,字节跳动豆包发布了首款 AI 智能体耳机 Ola Friend。

  这是一款开放式耳机,单耳6.6克同类最轻,实现了几乎无感的佩戴感受。该款耳机接入豆包大模型,并与豆包 APP 深度结合。用户戴上耳机后,无需打开手机,便能通过语音唤起豆包进行对话。

  在官方宣传片中,豆包特别强调了Ola Friend能够在信息查询、旅游出行、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场景为用户提供帮助。豆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款耳机是豆包在AI场景的一个探索和尝试,希望Ola Friend能成为随时陪伴用户耳边的朋友。豆包的各种能力也会在后续持续迭代,为用户在生活中各个场景提供帮助。”

  Ola Friend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将于10月17日正式发货,售价1199元。

  让AI像朋友一样跟你聊天

  传统的大模型AI对话产品,用户往往需要借助手机或者电脑进行输入。然而,佩戴 Ola Friend 后,用户只需直接触摸耳机或者说出唤醒词“豆包豆包”,就能够通过语音,调用手机上的豆包APP进行交流。

  相关团队成员介绍,在耳机用户测试中,不少用户反馈,由于Ola Friend非常轻便,佩戴舒适,在接入豆包后又拥有了通用智能,因此在旅游、英语学习、聊天等场景中体验不错。

  比如游览博物馆、艺术馆时,用户可以向它询问展品、艺术品的由来及背景,它还能延展至朝代变迁、艺术家理念等话题,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导游角色,非常便捷。此外,针对一些“突发奇想”的闲聊和情绪表达,比如“有个重要的演讲,我有点紧张怎么办?”,“刚吃到了八宝饭,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它的回复也非常亲切。

  此外,Ola Friend还做了诸多优化,让用户能够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与AI交流。耳机里,豆包的声音非常逼真,语气能够表现出高兴、意外等情绪。并且,用户在沟通时可以“边听边说、随时打断”,还能随时切换话题。

  同时,相比智能音箱等产品,耳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复杂。为做好语音识别,耳机也接入了字节豆包大模型的Seed-ASR(语音识别)技术模型。该模型可以高精度识别中英文、口音,甚至能通过上下文,“聪明”地识别各类信息。

  单耳6.6克同类最轻,10月17日正式发货

  豆包方面表示,除去AI功能,Ola Friend本身也是一款优秀的耳机。

  据了解,耳机的硬件部分由字节跳动不久前收购的原Oladance团队完成。该团队是最早提出OWS(Open Wearable Stereo)专利技术的专业耳机厂商。OWS是一种全新的全开放不入耳的声音解决方案,主打无感佩戴、不入耳、音响级声效和超长续航等特点。

  此次豆包推出的Ola Friend,也沿用了开放式耳机的形态。据介绍,Ola Friend耳机单只仅重6.6g,是目前同类中最轻薄的耳机,其主体部分最宽10mm,最薄7mm,尽可能保证用户在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性。

  此外,Ola Friend还使用了专业的音频工艺和技术,包括10mm动圈发声单元、动态EQ1.0、动态低音补偿、定向防漏音设计等,保证耳机本身的优秀音质。并通过独特的27.5°黄金错位夹角设计,让发声单元更加靠近耳道,使得小身材也能实现大声场。

  Ola Friend目前有轻羽白、薄翼黑、幻梦紫、流光银四款配色,以及两款不同造型的充电仓。该款耳机将于10月17日正式发售,售价1199元。而Ola Friend的AI功能,在发售后仍会持续进行更新。

  近几年,众多厂商都在探索AI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去年底,Meta发布内置Llama大模型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不久前,美国智能眼镜公司Solos称将推出全球首款集成GPT-4o的智能眼镜AirGo Vision。苹果、Midjourney等公司也在探索头显与AI的结合。

  Ola在很多语言中是打招呼的声音。“我们将这款耳机命名为 Ola Friend,是对新朋友的一种问候,也是希望用户能够像与真正的朋友交流一样与 AI 进行互动。”豆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 AI 能够突破传统的设备和场景限制,进一步探索更多空间的可能性,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先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字节豆包推出AI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 售价1199元

2024年10月10日 13:2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0 月 10 日,字节跳动豆包发布了首款 AI 智能体耳机 Ola Friend。

  这是一款开放式耳机,单耳6.6克同类最轻,实现了几乎无感的佩戴感受。该款耳机接入豆包大模型,并与豆包 APP 深度结合。用户戴上耳机后,无需打开手机,便能通过语音唤起豆包进行对话。

  在官方宣传片中,豆包特别强调了Ola Friend能够在信息查询、旅游出行、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场景为用户提供帮助。豆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款耳机是豆包在AI场景的一个探索和尝试,希望Ola Friend能成为随时陪伴用户耳边的朋友。豆包的各种能力也会在后续持续迭代,为用户在生活中各个场景提供帮助。”

  Ola Friend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将于10月17日正式发货,售价1199元。

  让AI像朋友一样跟你聊天

  传统的大模型AI对话产品,用户往往需要借助手机或者电脑进行输入。然而,佩戴 Ola Friend 后,用户只需直接触摸耳机或者说出唤醒词“豆包豆包”,就能够通过语音,调用手机上的豆包APP进行交流。

  相关团队成员介绍,在耳机用户测试中,不少用户反馈,由于Ola Friend非常轻便,佩戴舒适,在接入豆包后又拥有了通用智能,因此在旅游、英语学习、聊天等场景中体验不错。

  比如游览博物馆、艺术馆时,用户可以向它询问展品、艺术品的由来及背景,它还能延展至朝代变迁、艺术家理念等话题,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导游角色,非常便捷。此外,针对一些“突发奇想”的闲聊和情绪表达,比如“有个重要的演讲,我有点紧张怎么办?”,“刚吃到了八宝饭,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它的回复也非常亲切。

  此外,Ola Friend还做了诸多优化,让用户能够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与AI交流。耳机里,豆包的声音非常逼真,语气能够表现出高兴、意外等情绪。并且,用户在沟通时可以“边听边说、随时打断”,还能随时切换话题。

  同时,相比智能音箱等产品,耳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复杂。为做好语音识别,耳机也接入了字节豆包大模型的Seed-ASR(语音识别)技术模型。该模型可以高精度识别中英文、口音,甚至能通过上下文,“聪明”地识别各类信息。

  单耳6.6克同类最轻,10月17日正式发货

  豆包方面表示,除去AI功能,Ola Friend本身也是一款优秀的耳机。

  据了解,耳机的硬件部分由字节跳动不久前收购的原Oladance团队完成。该团队是最早提出OWS(Open Wearable Stereo)专利技术的专业耳机厂商。OWS是一种全新的全开放不入耳的声音解决方案,主打无感佩戴、不入耳、音响级声效和超长续航等特点。

  此次豆包推出的Ola Friend,也沿用了开放式耳机的形态。据介绍,Ola Friend耳机单只仅重6.6g,是目前同类中最轻薄的耳机,其主体部分最宽10mm,最薄7mm,尽可能保证用户在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性。

  此外,Ola Friend还使用了专业的音频工艺和技术,包括10mm动圈发声单元、动态EQ1.0、动态低音补偿、定向防漏音设计等,保证耳机本身的优秀音质。并通过独特的27.5°黄金错位夹角设计,让发声单元更加靠近耳道,使得小身材也能实现大声场。

  Ola Friend目前有轻羽白、薄翼黑、幻梦紫、流光银四款配色,以及两款不同造型的充电仓。该款耳机将于10月17日正式发售,售价1199元。而Ola Friend的AI功能,在发售后仍会持续进行更新。

  近几年,众多厂商都在探索AI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去年底,Meta发布内置Llama大模型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不久前,美国智能眼镜公司Solos称将推出全球首款集成GPT-4o的智能眼镜AirGo Vision。苹果、Midjourney等公司也在探索头显与AI的结合。

  Ola在很多语言中是打招呼的声音。“我们将这款耳机命名为 Ola Friend,是对新朋友的一种问候,也是希望用户能够像与真正的朋友交流一样与 AI 进行互动。”豆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 AI 能够突破传统的设备和场景限制,进一步探索更多空间的可能性,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责任编辑:马先震)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