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践行文化理念、夯实文化品牌,以金融专业优势助力共同富裕

2024-11-14 1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国信证券结合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要求,重点打造“责任担当、协同共进、专业务实、廉洁从业、合规稳健、守正创新”等六个文化,持续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信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深入践行证券行业文化理念,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积极为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以持续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践行责任担当文化

  作为深圳市国有企业的一员,国信证券全资子公司国信期货结对帮扶10余个乡村振兴地区,从产业帮扶、金融服务、消费促进等多个方面着手助力农民增收,以扎实行动积极践行公司“责任担当”文化。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来,国信期货已派遣多名青年骨干员工作为志愿者,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当地居民提供金融知识培训,协助对接外部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国信期货继续深入乡村振兴地区开展期货金融知识培训、讲解“保险+期货”项目运作模式等一系列办实事活动,持续履行金融国企社会责任。在安徽省霍邱县草楼村,国信期货工作人员已连续两年进行驻点帮扶,并积极配合村委会完成多项任务。帮扶期间,公司工作人员对草楼村现有特色产业如霍邱银鱼、霍邱菱角、莲子以及“草楼香”腊肉品牌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对邻镇一家饲料厂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利用期货工具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稳定收益的一系列建议,得到企业高度认可。 

  以产业帮扶和知识课堂联动,践行协同共进文化

  在推进帮扶工作过程中,国信期货发挥产业对接优势和金融知识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整合,落实公司“协同共进”文化。 

  为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国信期货采取多项措施。一方面持续扩大“保险+期货”的覆盖面,并探索新的金融工具如“订单收购+期货”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加大对特色农业项目的直接投资力度,如向陕西、云南等地捐赠资金用于苹果种植、肉鸡养殖等。此外,还通过采购近20个乡村振兴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积极推广介绍,帮助提高当地农产品知名度及销售额。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及涉农企业的金融素养,国信期货积极开展知识课堂相关培训,并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国信期货在党建品牌“红色领航”下设立了文化子品牌,聚力打造“蓝海启航”乡村振兴金融知识课堂。2024年以来,国信期货已举办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基础知识培训,培训从期货基础知识、期货原理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讲解,进一步提高当地涉农企业利用期货金融工具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持续深入宣传证券行业文化理念,助力经济稳健发展。 

  以风险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践行专业务实文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风险增加,如何有效转移和分散价格波动对农户的影响成为行业重要课题。国信期货结合农户生产实际,充分发挥金融专业优势,大力推广“保险+期货”服务模式。将传统农业保险与现代期货工具相结合,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多个实际业务案例深入践行公司“专业务实文化”。 

  2024年以来,国信期货累计在广西、新疆、贵州等省区开展46个“保险+期货”项目,并成功立项“订单收购+期货”服务项目,稳步扩大涉农场外期权类服务规模。通过探索创新金融工具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增产增收,助力各帮扶地区产业健康发展。 

  2024年,国信期货在广西桂林市、玉林市开展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已确定最终赔付金额,该项目为当地生猪养殖户及企业的近423吨生猪提供价格保障,保险承保货值超过7400万元,最终赔付超260万元。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保障了广大参保养殖户的养殖利润,同时也极大增强了养殖户后期继续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有效助推当地生猪产业振兴。 

  未来,国信证券将继续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证券行业文化理念,不断厚植公司“六个文化”品牌底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社会责任要求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助力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乡村建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信证券:践行文化理念、夯实文化品牌,以金融专业优势助力共同富裕

2024年11月14日 16: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国信证券结合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要求,重点打造“责任担当、协同共进、专业务实、廉洁从业、合规稳健、守正创新”等六个文化,持续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信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深入践行证券行业文化理念,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积极为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以持续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践行责任担当文化

  作为深圳市国有企业的一员,国信证券全资子公司国信期货结对帮扶10余个乡村振兴地区,从产业帮扶、金融服务、消费促进等多个方面着手助力农民增收,以扎实行动积极践行公司“责任担当”文化。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来,国信期货已派遣多名青年骨干员工作为志愿者,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当地居民提供金融知识培训,协助对接外部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国信期货继续深入乡村振兴地区开展期货金融知识培训、讲解“保险+期货”项目运作模式等一系列办实事活动,持续履行金融国企社会责任。在安徽省霍邱县草楼村,国信期货工作人员已连续两年进行驻点帮扶,并积极配合村委会完成多项任务。帮扶期间,公司工作人员对草楼村现有特色产业如霍邱银鱼、霍邱菱角、莲子以及“草楼香”腊肉品牌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对邻镇一家饲料厂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利用期货工具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稳定收益的一系列建议,得到企业高度认可。 

  以产业帮扶和知识课堂联动,践行协同共进文化

  在推进帮扶工作过程中,国信期货发挥产业对接优势和金融知识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整合,落实公司“协同共进”文化。 

  为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国信期货采取多项措施。一方面持续扩大“保险+期货”的覆盖面,并探索新的金融工具如“订单收购+期货”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加大对特色农业项目的直接投资力度,如向陕西、云南等地捐赠资金用于苹果种植、肉鸡养殖等。此外,还通过采购近20个乡村振兴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积极推广介绍,帮助提高当地农产品知名度及销售额。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及涉农企业的金融素养,国信期货积极开展知识课堂相关培训,并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国信期货在党建品牌“红色领航”下设立了文化子品牌,聚力打造“蓝海启航”乡村振兴金融知识课堂。2024年以来,国信期货已举办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基础知识培训,培训从期货基础知识、期货原理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讲解,进一步提高当地涉农企业利用期货金融工具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持续深入宣传证券行业文化理念,助力经济稳健发展。 

  以风险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践行专业务实文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风险增加,如何有效转移和分散价格波动对农户的影响成为行业重要课题。国信期货结合农户生产实际,充分发挥金融专业优势,大力推广“保险+期货”服务模式。将传统农业保险与现代期货工具相结合,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多个实际业务案例深入践行公司“专业务实文化”。 

  2024年以来,国信期货累计在广西、新疆、贵州等省区开展46个“保险+期货”项目,并成功立项“订单收购+期货”服务项目,稳步扩大涉农场外期权类服务规模。通过探索创新金融工具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增产增收,助力各帮扶地区产业健康发展。 

  2024年,国信期货在广西桂林市、玉林市开展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已确定最终赔付金额,该项目为当地生猪养殖户及企业的近423吨生猪提供价格保障,保险承保货值超过7400万元,最终赔付超260万元。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保障了广大参保养殖户的养殖利润,同时也极大增强了养殖户后期继续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有效助推当地生猪产业振兴。 

  未来,国信证券将继续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证券行业文化理念,不断厚植公司“六个文化”品牌底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社会责任要求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助力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乡村建设。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