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银行合肥分行:聚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1-15 20: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九江银行合肥分行严格执行各级监管部门要求,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聚焦“优结构、节资本、促合规、控不良、稳增长”十五字发展方针,做深做精“五篇大文章”,畅通“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与地方战略大局同频共振。 

  紧抓科技金融,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行以“扩户、提质、增效”为基调,重点打造科技型企业服务体系。完善银企走访对接机制,多层次对接企业需求,加大对中小科创企业金融供给;深化应用“技术流”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数据+模型+系统”的支撑作用,多方位精耕细作,全力抢占科创金融新赛道;紧跟科技强国发展战略要求,聚焦安徽科创和产业资源禀赋,加快推进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开展;紧跟市场趋势,引导辖内机构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截至2024年9月末,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1.06亿元。 

  聚焦绿色金融,赋能低碳转型。该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锚定“双碳”目标,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助力“美好安徽”建设,持续不断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坚持以党建引领绿色业务发展,将绿色信贷作为“书记工程”纳入党建考核,给予绿色信贷专项业务激励政策,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创设专项产品“光伏贷”,聚焦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业务场景,采用预测现金流、投资回收期方式设置差异化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践行ESG管理理念,探索转型金融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前沿优势,研究金融助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新模式。截至2024年9月末,绿色信贷余额23.49亿元。 

  深耕普惠金融,滴灌实体经济。该行深入地方民生经济,落实落细各项稳经济举措,加码赋能实体经济,持续做小做微做实做活,用情用心用力推进普惠小微业务发展。大力推行“商超贷”“房抵极速贷”等服务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解决小微企业“不愿贷、不敢贷、不会贷”的难题;依托政府融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政信贷”产品,与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合肥市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共建线上对接,撬动“金融活水”支持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0.39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1亿元。 

  做强养老金融,助力银发经济。该行积极优化适老金融服务。一是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业务体验。开辟“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特事特办”上门服务。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加安全、稳定、易操作的养老金融产品。三是加强风险管理与监督,为老年客户群体配备专职客户经理,全程陪同办理业务。同时通过安全测试、现场检查、漏洞通报和问题处置,加强技术监测和监督检查,切实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四是全面优化经营服务体系,落实“网点+手机银行+远程银行+前中后台+大数据”全链条客户协同服务机制,提升网点“运营、服务、营销”效能,优化环境、调配设施、完善渠道,完成适老化服务改造,持续为养老金融注入温度。 

  探索数字金融,激活发展动能。该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一是积极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打造全线上化的业务上报和业务审批系统,大大降低业务审批时长,提供高效能金融服务。二是持续强化数字化能力,针对客户的需求和痛难点,针对性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信贷产品,逐步提高自身市场适应性及运营效率。三是搭建行内智能财资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可视、可控、可调的全面管控,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多账户管理以及“科技+金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内部资金高效自循环,快速提升资金配置效能。四是加快推进九江银行数字化转型,增强快速响应客户业务需求和产品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快技术与业务融合,推进智慧场景和机构、企业客户场景生态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九江银行合肥分行将继续牢牢把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专注城商行主责主业,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金融活水浇灌江淮大地,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凝聚“金融力量”、贡献“金融智慧”。(娄雯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九江银行合肥分行:聚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15日 20: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九江银行合肥分行严格执行各级监管部门要求,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聚焦“优结构、节资本、促合规、控不良、稳增长”十五字发展方针,做深做精“五篇大文章”,畅通“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与地方战略大局同频共振。 

  紧抓科技金融,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行以“扩户、提质、增效”为基调,重点打造科技型企业服务体系。完善银企走访对接机制,多层次对接企业需求,加大对中小科创企业金融供给;深化应用“技术流”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数据+模型+系统”的支撑作用,多方位精耕细作,全力抢占科创金融新赛道;紧跟科技强国发展战略要求,聚焦安徽科创和产业资源禀赋,加快推进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开展;紧跟市场趋势,引导辖内机构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截至2024年9月末,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1.06亿元。 

  聚焦绿色金融,赋能低碳转型。该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锚定“双碳”目标,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助力“美好安徽”建设,持续不断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坚持以党建引领绿色业务发展,将绿色信贷作为“书记工程”纳入党建考核,给予绿色信贷专项业务激励政策,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创设专项产品“光伏贷”,聚焦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业务场景,采用预测现金流、投资回收期方式设置差异化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践行ESG管理理念,探索转型金融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前沿优势,研究金融助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新模式。截至2024年9月末,绿色信贷余额23.49亿元。 

  深耕普惠金融,滴灌实体经济。该行深入地方民生经济,落实落细各项稳经济举措,加码赋能实体经济,持续做小做微做实做活,用情用心用力推进普惠小微业务发展。大力推行“商超贷”“房抵极速贷”等服务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解决小微企业“不愿贷、不敢贷、不会贷”的难题;依托政府融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政信贷”产品,与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合肥市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共建线上对接,撬动“金融活水”支持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0.39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1亿元。 

  做强养老金融,助力银发经济。该行积极优化适老金融服务。一是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业务体验。开辟“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特事特办”上门服务。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加安全、稳定、易操作的养老金融产品。三是加强风险管理与监督,为老年客户群体配备专职客户经理,全程陪同办理业务。同时通过安全测试、现场检查、漏洞通报和问题处置,加强技术监测和监督检查,切实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四是全面优化经营服务体系,落实“网点+手机银行+远程银行+前中后台+大数据”全链条客户协同服务机制,提升网点“运营、服务、营销”效能,优化环境、调配设施、完善渠道,完成适老化服务改造,持续为养老金融注入温度。 

  探索数字金融,激活发展动能。该行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一是积极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打造全线上化的业务上报和业务审批系统,大大降低业务审批时长,提供高效能金融服务。二是持续强化数字化能力,针对客户的需求和痛难点,针对性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信贷产品,逐步提高自身市场适应性及运营效率。三是搭建行内智能财资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可视、可控、可调的全面管控,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多账户管理以及“科技+金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内部资金高效自循环,快速提升资金配置效能。四是加快推进九江银行数字化转型,增强快速响应客户业务需求和产品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快技术与业务融合,推进智慧场景和机构、企业客户场景生态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九江银行合肥分行将继续牢牢把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专注城商行主责主业,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金融活水浇灌江淮大地,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凝聚“金融力量”、贡献“金融智慧”。(娄雯雯) 

(责任编辑:李荣)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