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社保基金海外选秀 全球资管大鳄躁动 奥纬首战告捷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20日 09:24
    11月初,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纷纷粉墨登场,忙碌地在华展开"跑马圈地"之旅。

    上周,刚在华宣布其中国代表处投入运营的全美第八大资产管理公司梅隆集团,"闪电"召集旗下全球股票型基金、固定收益基金、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华召开机构投资研讨会。

    紧接着,稳坐全球金融咨询行业第二把交椅的奥纬金融策略咨询公司,也宣布其在华办事处正式投入运营。

    资管大鳄趋之若鹜

    "全球106家资产管理机构先后与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了沟通,并递交了社保境外资产管理人资格的申请。几乎全球有名的机构都在此次社保出海'选秀'中现身,可以说这是全球著名资产管理机构在华的集体亮相。"被社保基金理事会聘为专家评委的某人士如此评价。

    7月底,社保终于圈定了25家境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了复评。

    8月下旬,4名外部独立专家委员和3名内部委员组成的复评专家对25家候选人进行了复评。

    10月初,美国北美信托银行和花旗银行顺利与社保签订了社保境外投资全球托管协议,与此同时,经过复评的社保境外投资管理人也与社保进入了最后的合同洽谈阶段。

    "社保境外管理人还未最终宣布,也就是社保出海大幕尚未真正拉开。然而,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此前并未进入中国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高管或业务负责人在华露面,其中有不少已向银监会等有关部门申请在华开设办事处的资格。"某参与社保"选秀"外资机构的有关人士说。

    首战告捷的奥纬

    "被此次社保出海催生的外资管理公司入华热潮中,首战告捷的就是奥纬金融策略咨询公司。就像当年的西部淘金热,收获最丰的却是牛仔裤公司。"某熟悉社保"选秀"的人士评价。

    据悉,早在今年5月社保启动境外管理人评选程序之前,尚未真正进入中国的奥纬公司就被社保选定为"海外选秀"方案的设计人,并全程参与"选秀"。成为首个在社保出海中告捷的境外机构。

    社保境外管理人名单尚未尘埃落定,11月初,奥纬却已提前宣布其在华办事处正式投入运营。

    "截至目前,国内前五大商业银行里,奥纬已将其中两大银行发展为客户。而部分国有保险公司中的财险、寿险公司,以及酝酿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也已成为我们的客户。此外,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希望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也是在密切接触。"奥纬有关负责人透露。

    梅隆的野心

    与此同时,其他海外机构在华的发展脚步也一刻没有停止。

    上周,梅隆集团召开的机构投资研讨会遍邀银行、保险、基金,以及社保等机构重量级人士,彰显其资产管理实力。

    截至2006年6月30日,梅隆集团旗下管理和托管资产达5.1万亿美元,其中资产管理规模超8700亿美元。梅隆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已逐一展开。

    梅隆选定了历任证监会基金部处长,以及华夏基金、宝盈基金高管的金旭出任中国公司首席代表。在选定中国区负责人后,梅隆即着手为旗下多只境外基金在华申请QFII额度。

    据多家机构有关人士透露,梅隆还在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合资基金公司。"梅隆最擅长的就是资产管理,只代理社保海外资金,或者申请一两只QFII不可能是它在中国发展的全部。"曾与梅隆接洽过合资事宜的人士表示。

    据悉,梅隆此前已与多家证券、保险公司等洽谈过合资事宜。"虽然尚无定论,但相信梅隆在华设立合资基金公司的脚步不会停止。"上述人士说。

    社保吸引力的背后

    据统计,社保目前总额是2000多亿元,可用于再投资的境内资金约410亿元,目前拥有的海外资金约15.7亿美元。根据其年度资产配置计划,境外投资额约在5亿至8亿美元。

    从表面看,这对于动辄掌管上千亿美金的境外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显然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然而,社保出海却牵动上百家资产管理机构上演中国淘金热,其实就是中国概念的吸引力。

    "随着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提速,未来境外资产管理机构进入中国的步伐必将加速。"某参加社保海外选秀的机构认为。

    奥纬中国区总裁赖淑珠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我们服务的对象很多是全球著名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许多客户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但考虑到风险可控性,因此,宁愿到2006年底中国全面落实WTO金融领域的开放承诺后,再全面进入。很多公司都通过此次社保海外选秀,派一个先遣部队到中国投资,比如战略投资,但是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加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并开始跟中国的监管部门建立关系。"

    赖淑珠认为,几千万美金的投资只是很小的尝试,但从今年之后,会有更多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来。"当他们真正把自己的分行、网络和人员派过来时,大家就会蓦然发现境外资产管理机构真正进入中国了。"

    
 
来源:21世纪环球报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