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国寿握手国开行 刘乐飞猜想间接放贷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13日 10:57
    荷兰银行(ABN AMRO)竞购战正酣,作为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PLC)的新盟军,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的一举一动,让人浮想联翩。

    "用我们自己的钱。"8月10日,国开行行长陈元向本报透露,该行将于14日为申购巴克莱银行新股所支付的15亿英镑资金,全部出自国开行的自有资本金。

    陈元是当天上午,国开行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1628.SH,2628.HK,下称"中国人寿")在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间隙做出这一表示的。

    按照协议,今后,签约双方将在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委托贷款、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务、资金、新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携手合作,探索开发性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路径。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商业化转型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并计划动用大量资金入股巴克莱银行的国开行来说,筹资无疑是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于坐拥超过万亿资产(包括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的资产)的中国人寿,此项合作广开资金运用渠道,既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又可以分散风险。

    合作双方各有诉求,各自实力亦不可小觑。据统计,2007年6月末,国开行总资产达2.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68%,并已连续19个季度保持在2%以内。

    而中国人寿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控股和参股多家金融保险及专业机构。截至2006年底,中国人寿总资产达7644亿元,投资资产6868亿元,市场份额为45.27%。

    实际上,近年来国开行与中国人寿在债务投资、保险业务等领域一直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在签约仪式上透露,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更是国开行金融债券承销团的A类成员。2006年,中国人寿与国开行合作开发并全额认购的美元定向债券,达3亿美元,是国内第一笔定向发行的债券。

    此外,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介绍,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项目,以及养老金业务、补充医疗保险、意外险等保险业务上,中国人寿与国开行均有过多次合作。

    协议签订后,双方的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贷款领域务的合作上,中国人寿格外看重。

    对于国外的保险公司,发放贷款是很常见的业务,刘乐飞相信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在贷款领域也会逐步放开,他说"国开行在贷款评审、技术、网络、项目等方面的优势,正好可以和我们在资金上的优势,相互结合。"

    "但我们更多的会是以银团合作的方式共同放贷,规避风险。"刘表示,上述合作仅仅停留在意向上,还须视监管政策的放开进度而定。

    虽然直接从事贷款业务,目前尚不被监管机构所允许,但并非无路可投。

    中国人寿内部一人士透露,目前更具操作性的途径是,把国开行原有的贷款业务打包,予以证券化后,再由中国人寿通过购买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方式,间接从事贷款业务,规避风险并从中获益。

    上述可能的操作模式得到了刘乐飞的认可,他同时表示了对于国开行的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浓厚兴趣。

    他说:"去年国开行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但先期的品种期限偏短,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多地需要中长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今后我们会合作开发一些这样的产品。但对于将保费证券化则是下一步需要探讨的。"

    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全面合作"不同的是,是次与国开行的合作更偏向于投资领域,而此前则多针对保险业务销售层面的银保代理合作。

    刘乐飞表示,与国开行的合作今后还将拓展到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设立私募基金、共同基金等,并有可能联手进行股权投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