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新华股东易主只是过渡 保监会或将脱手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13日 13:01
    保监会应该很快脱手

    历时已久的新华人寿股权转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东方集团(600811)8月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将持有的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9628.8万股股份转让给保险保障基金,每股价格5.99元,总价款为57,676.512万元,占新华人寿总股本的8.024%,此次“保险保障基金”以现金方式结算。

    据悉,这是“保险保障基金”首度出手全面接手我国保险公司股份。至此,保监会已合计持有新华人寿30.554%的股权,成为新华人寿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如此高比例的股权日后何去何从成为悬念。对于这一部分股权的去向,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庹国柱教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保监会应该会很快脱手,这只是帮助新华人寿摆脱危机的一种方法”。

    新华上半年业务价值提升51%

    2006年10月以来,受董事长关国亮违规投资被查的“丑闻”事件影响,新华人寿在经营上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但据新华人寿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该公司保费收入147.92亿元,年度计划达成率53%,年度化保费增长率为32%。新会计准则下,新华人寿损益项下实现投资收益82.05亿元(含浮盈),同比大幅增长。截至6月底,新华人寿总资产达到1140亿元,公司现有业务价值达到41.54亿元,同比增长51.22%;公司偿付能力达到162%。

    据了解,新华人寿上半年业务结构显著优化。总保费收入中,个人业务占比为33%,同比增加9个百分点;个人新契约期缴占比98%。业务品质保持良好,短期健康险赔付率46.39%,短期意外险赔付率27.6%,个人续期业务二次、三次、四次达成率分别为82.82%、93.26%、96.64%,均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上半年,新华人寿个险业务的发展尤其突出,1-6月,新华人寿个险业务平均增速高达39%,创造了几大业务渠道中的最快增速。其中,个险新契约业务同比增长29%,个险期缴业务同比增长34%,个险续期业务增长46%。

    据业内人士介绍,按照保险销售的一般规律,短期险种对保险公司的贡献高于长期性险种,包括费差、利差和死差等。而对现阶段国内寿险市场来说,个人营销业务对各家公司价值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银保和团体业务。

    保障基金解围  投保人该怎么选

    为处理新华人寿涉及的资金违规事件,保监会已累计动用保险保障资金21.96亿元。

    对于如此大比例的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业内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保险保障基金应用于保险公司被撤销、宣告破产以及在保险业面临重大危机、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的情况下,用于向保单持有人或者保单受让公司等提供救济。而动用近两成的保障基金收购新华人寿股权,这与保险保障基金的初衷并不符合”。

    就此观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并不违背保险保障基金的初衷,因为此事件已使新华人寿面临重大的风险,作为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基金的运用也是保监会的明智之举”。

    保险公司的股权之争、利益之争纷繁复杂,投保人如何把养老、看病的钱放在值得长期托付的保险公司呢?庹国柱教授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即使是保险公司破产,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来支付破产公司无力支付的保单责任”。所以,本次新华股权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个人寿险保单的给付。

    “对于普通投保人来讲,理论上是应该选择历史悠久、资本雄厚、信誉良好、服务周到、诚信经营、业绩尚好、偿付能力强的保险公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很难选择,这就要求投保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庹教授指出。

    “近几年,中小型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也很好,如果其产品特点符合投保人的要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很好,这样的保险公司投保人都可以选择。”庹教授告诉记者。(理财周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