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1至4月保费收入数据显示,多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增长步伐出现放缓。从这些公司的产品结构来看,初步估计投连险产品销售在4月份不及前几个月。
借助银保渠道及投连险产品争夺市场份额,是外资寿险公司去年的成功之道。在沪外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去年同比增长10.41倍,占该险种市场份额的73.22%。其中,联泰大都会表现活跃,去年投连险保费收入实现19亿元,在上海投连市场占33%的份额。去年4月19日,外资银行向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开闸前夜,联泰大都会牵手花旗银行共同推出投连险新品,加上当月在工行、农行推出投连险,近一个月之后,2亿元投连保费便落袋联泰大都会。而在去年1至4月,联泰大都会保费收入不足1亿元。
再看联泰大都会今年1至4月的单月保费收入表现,分别为22586.37万元、13218.4万元、13569.58万元、10411.63万元。与联泰大都会一样,由投连险唱主角的中美大都会、招商信诺、光大永明的保费收入,均在上月明显放缓。例如,中美大都会1至4月的单月保费收入分别为18599.05万元、21465.63万元、15860.37万元、11130.52万元;招商信诺前三个月的保费收入达103039.51万元,但4月份单月新增的保费收入不足1亿元;光大永明由3月末的75247.03万元增至4月末的86591.64万元。上述外资公司的共同特点,是4月份单月保费收入均小于3月份水平。联泰大都会和中美大都会的4月份单月保费收入,不及包含春节长假的2月份。
相比之下,今年4月下旬刚刚涉足投连险业务的中国人寿,连续几个月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去年全年,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只是微增8.53%,落后于寿险业21.86%的整体增幅。但在今年得益于传统险种的销售升温,1至4月的保费收入为1280.10亿元,4月份单月同比增长达到65.97%,1至4月累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43.12%。正因为保费收入增长的“此消彼长”,1至4月,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占比为44.20%,较去年全年的39.73%有了明显提高。相反,多家去年“狂夺”市场份额的外资寿险“开倒车”。1至2月,招商信诺的占比为0.609%,但1至4月的累计市场份额跌至0.383%。
投连险销售的冷热变化,在今年前两个月并不明显。从保监会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中,仍可以看到投连险销售火爆。留给外界印象是:股市震荡,基金销售滑坡,但投连险依旧热卖。其实,年初的投连险销售增长,很多是投资者出于“抄底”目的。然而,随着股市调整时间的拉长,投资者信心比年初低迷,且投连险收益滑坡的状况趋于明显,对保险公司来说,开始进入真正的考验时期。
另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数据,2008年1至3月纳入统计的30家寿险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分红险和万能险保费收入分别为44亿余和29.5亿元,而同期的投连险保费收入仅为25亿元,成为三大投资型险种之中销售最弱的品种。这种市场格局变化,与去年完全不同,当时是投连险“一枝独秀”,导致中国人寿保费缓慢增长,而外资寿险飙升。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投连险账户的理财业绩日趋尴尬。例如,联泰大都会的股票型账户,从去年12月末的1.5170元跌至今年5月21日的1.1820元。
虽然不少投连险账户采取仓位控制的手段,降低了股票资产的投资比例,并设立现金或债券型投资账户,账户损失小于同期大盘,但赔钱效应或多或少还是困扰客户。这就如同基金努力跑赢大盘,却由于投资者对后市的普遍不看好,购买热情难以提高。对主要依赖投连险销售的公司来说,由此导致保费收入滑坡,是不可避免的遭遇。有的公司对产品功能进行创新,有的在费用上让利,有的设立长期持有奖励,有的推出期缴定投功能,可这些都难以使投连险重现去年的火爆场面。
值得一提的是,保监会22日对人身保险银邮代理业务发出风险提示通知,指出银保业务中存在“恶性提高渠道手续费及销售激励费用,导致银保渠道费差损出现乃至不断扩大”。这说明目前寿险公司的竞争环境并不很好,若在保费增长上再遭“挫折”,公司业绩很可能受到影响。对过于偏重投连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确实该在A股市场的震荡中好好清醒,防止陷入更艰难的局面。在产品开发和渠道应用上,都不能过于单一。“银保+投连险”的保费增长模式,到了必须检讨和改变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