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无忧 保险能做什么?

2024-07-24 14:48 来源: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养老无忧 保险能做什么?

2024年07月24日 14:48    来源: 金融时报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 付秋实

  特邀嘉宾:常志宏 太平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李晓林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王静 国民养老市场与渠道部负责人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享有高质量的基本养老服务,是我们对老年生活共同的期待。如何让期待照进现实?一方面,要解决“钱从哪儿来”;另一方面,要解决“服务上哪儿找”。

  解决这两个问题,保险业做了哪些准备?哪些保险专门针对老年人常见风险?在2024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期间,本报记者就养老话题集体采访了业内专家。

  《金融时报》记者:“养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青年、中年、老年群体都关心的话题。“养老”为什么这么热?

  李晓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寿命持续增加,退休后无劳动收入的时段普遍延长。随着寿命的延长,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在老年后期,每个人的疾病时段、需要护理的时间明显存在,并有加长的情况;另外,医疗科技的发展,让医疗费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因素使得人们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养老问题是个重要问题,任何人都必须有所准备。

  王静:以下三组数据反映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养老环境。

  一是《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人均寿命82.4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平均三至四年增加一岁。

  二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2023年,我国人口较2022年减少了208万人,是62年来人口负增长最高的一年。这一数据代表着我国人口少子化趋势明显。“老龄化+少子化”,意味着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会快速上升,预计到2050年,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最后一组数据是我国养老金的覆盖情况。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都仅有基本养老金这一份养老储备。基本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度,通俗来讲,就是在职人员交的钱会部分转化为已退休人员所领的养老金。当交钱的人变少、领钱的人变多,未来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这些客观情况都会引起大家对养老话题的关心,关注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前进行养老规划。

  《金融时报》记者:人生进入老年阶段,主要面临哪些风险?

  李晓林:老年阶段主要面临生存风险、健康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家庭人口结构波动与人力缺失风险、财务收支错配风险、未与生活环境相容风险、情绪与心理失控风险、风险观不成熟等,这些风险都需要主动的应对方案。

  如果说老年生活是从60岁到100岁,大约40年的时间,那么,在前半段,虽然身体状况衰退,但思想更加成熟,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其中也包括对身体的理解。在后半段,状况改变跨度较大,能力衰减、健康衰减,从强势、权威,到衰弱、随顺,这是每个人都可能会走的路。

  主动规划和设计要走的路,既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是人生智慧。而保险能够充分应对养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养老保险、健康与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与家政服务规划、财产损失保险与财务收支规划,都是不可缺少的养老规划。

  《金融时报》记者:面对老年阶段常见的风险,我们应该如何为自己和家人规划保险保障?

  常志宏: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面临的较大风险。《2023年中国中老年人风险保障研究》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年轻人(15岁至59岁)的8倍。

  从去年的理赔情况来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赔付占比较高的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脑梗死和冠心病;此外,滑倒、摔伤等意外事故的理赔也比较常见。

  针对上述风险,首先要考虑配置意外险。老年人一般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意外,而且意外险投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障高,实现了“花小钱,防大患”。因此,意外险是老年人的基础保障之一。

  其次要考虑健康险。针对老年人高发和特定疾病,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在身体健康时,尽早配置相关保险。比如,防癌险,若被保险人确诊罹患保障范围内的癌症,就可以获得相应赔付;百万医疗险,主要报销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特定药品费用等,适合患有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人;长期护理保险,有的老人因为疾病或意外导致部分身体机能出现障碍,需要长期护理,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提供费用支持,缓解家庭压力。

  最后要考虑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后,主动收入下降,如果要维持理想的养老生活,就需要稳定的现金流补充。配置专款专用的商业养老保险,为我们的养老生活添砖加瓦。

  总而言之,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我们建议越早买越好,保障更全、性价比更高。

  《金融时报》记者:在规划养老生活的时候,财富储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储备养老资金上,保险能发挥什么作用?

  王静:储备养老金的方式有很多,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实现长期、安全地积攒养老金,主流的选择还是配置保险产品,即为自己购买养老保险做补充,达到安全积累养老财富的目的。

  为什么是养老保险呢?首先,养老保险产品一般安全性高,保险金额写入合同,利益确定。其次,养老保险产品种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比如,有的人比较看重确定性,普通型养老年金产品所有的保单利益,包括养老金、祝寿金、身故金都写入合同;还有的人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希望博得更高的养老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采用“固定+浮动”的收益模式,在安全保底的基础上有机会享受市场红利。最后,对于消费者而言,养老保险的可得性比较强,购买门槛低,在线下,很多银行可以买到,在线上也能了解和购买。

  《金融时报》记者:什么时间开始储备养老金比较合适?

  王静: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需要考虑自身的财务、家庭及未来的养老方式等各种因素。但是,开始准备的时间越早,养老金的“滚雪球”效应越明显,现在付出的成本越低。

  举个例子,民女士今年30岁,她选择购买某款年金类养老保险产品,每年交5万元,共计交10年,到了60岁,每年可以领取53331元。如果民女士在40岁购买同样的产品和计划,到了60岁,每年能领取39467元,与30岁相比,领取额下降了26%。如果民女士在50岁购买同样的产品和计划,到了60岁,每年仅可领29114元,与30岁相比,领取额下降了45%。这个例子充分反映了提早准备养老金的必要性。

  《金融时报》记者:2022年底,我国开始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个人养老金已经有700多款产品,包括储蓄、银行理财、基金还有保险。保险产品有什么特点?

  李晓林:养老保险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离开养老保险,养老保障机制无从谈起。

  养老保险产品包括年金保险、两全保险等多种产品,一般具有较长的保险期间,达到一定的触发条件,就给付保险金。这些触发条件包括生存至一定期限后,包括死亡、全残、达到失能或护理状态等。不难看出,这些给付触发条件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体现在是否发生、发生时间和领取时间长度。与储蓄、基金和银行理财等相比,养老保险最大特点就是对养老过程中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各类风险进行保障。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人们可以购买养老保险来有效抵御长寿风险。长寿风险是因寿命超出预期而产生的各类超长支出。保险能够有效应对长寿风险,是因为保险业基于人口死亡数据、重疾经验,定期更新生命表、重疾表等精算工具,不断分析研判老年财务风险,这是其他个人养老金产品难以实现的保障形式。

  《金融时报》记者:老年人普遍患有基础疾病,能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吗?

  常志宏: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要求不断提高,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正在加快释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就是要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国家的导向、政策的导向,都给金融主体未来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过去,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很难购买到需要的保险产品,尤其是健康医疗类的保险产品。近年来,保险业匹配客户差异化的保障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和痛点,不断优化产品供给,逐步建立起涵盖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

  比如,为了让老年群体也能买到百万医疗险产品,保险机构不断提高医疗保险首次投保年龄上限,最高投保年龄上限甚至达到了80周岁,续保年龄最高可放宽至100周岁;同时,降低投保门槛,“三高”人群也能投保。在保险责任方面,包含了老年人高发的重度恶性肿瘤保障。在支付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千元保费就可以撬动百万元的医疗保障,对基本医保形成了良好补充。

  再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去年,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政策指引下,保险机构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护理保险产品,有的产品还支持为父母、配偶和子女投保,投保年龄上限也提升到了70周岁。

  《金融时报》记者:除了保险保障以外,保险公司还能提供哪些服务?

  常志宏:对于养老,人民群众不仅需要衣食温饱,而且需要健康、有活力地变老。

  保险行业各方都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立足主业但又超越主业,积极发挥资源整合、科技赋能、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内容,构建“保险+”的新生态,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比如,多家保险公司布局建设医康养生态圈,逐步支撑起涵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实现“养老有社区、照护有资源、服务有平台、支付有保险”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其实,医康养生态圈的本质是为了做好对客户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认为,只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标的生态圈,才会具有生命力。这种“保险+服务”的新生态也正在成为保险行业服务人民群众的新起点,自身实现高质量供给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