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款产品停售 惠民保寻求持续健康发展之道

2024-07-24 14:53 来源:金融时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73款产品停售 惠民保寻求持续健康发展之道

2024年07月24日 14:53    来源: 金融时报    

  “不限年龄、不限健康状况、低保费高保额……”备受消费者追捧的惠民保曾一度经历高歌猛进式发展,成为现象级的保险产品。

  但随着惠民保市场发展逐渐趋于理性,经营模式不断走向成熟,惠民保产品出现停售现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在284款惠民保产品中,有73款产品停止运行,占比超过25%。停售产品涉及30家财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3家养老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和3家农险公司。

  部分惠民保产品退出市场引发了业界热烈讨论。现阶段,惠民保产品运营是否健康,又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超25%惠民保产品停售

  从时间维度上看,自2015年首款惠民保产品推出,到2020年迎来爆发期后,惠民保市场增速逐渐放缓:2021年,新增83款惠民保产品;2022年,新增72款产品;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15日,新增27款产品,市场逐步由爆发式增长转向平稳推进阶段。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课题组最新发布的《“以退为进”:惠民保产品研究与观察——基于73款停售惠民保产品的分析》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在284款惠民保产品中,有73款产品停止运行,占比约为25.7%。在停售产品中,3款产品未正式运营即停售,48款产品存续1期,17款产品存续2期,4款产品存续3期,1款产品存续超过4期。

  “惠民保停售产品虽然占比不低,但更多集中在惠民保市场发展早、产品数量多的地区,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市场的自我优化和升级。”许闲表示。

  此外,统筹层次、上线时间、运营模式等多元因素也影响了惠民保的表现。梳理停售的73款惠民保产品的统筹层次,城市定制产品平均停售率为50.61%,省级统筹产品平均停售率为20.83%。这一数据显示,统筹层次更高的惠民保产品存在的潜在参保人更多,一定程度上更利于产品的整体发展。

  2020年,惠民保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彼时产品的定价和运营策略还在探索期。数据显示,2020年上线的产品中,超过半数已经停售。目前来看,后期上线的产品运营表现相对较好,但由于运营时间较短,运营表现需要持续观察。

  许闲分析称,“政府参与+多家共保+经纪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的运营模式增强了惠民保产品的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政府部门的参与延长了产品的存续周期。在停售产品中,采用共同承保模式的产品更少,且存续时间表现更优。

  另外,第三方平台的参与,同样有助于产品的良好运营。研究表明,在停售的惠民保产品中,无经纪公司参与的产品为39款,有经纪公司参与的产品为34款;无健康管理公司参与的产品为45款,有健康管理公司的产品为28款。

  政策导向成主要因素

  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近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要求下,安徽、福建、湖南、河南、黑龙江等地纷纷将多款惠民保产品合并运营。报告显示,部分惠民保产品停售,是受到政策导向、市场竞争和市场判断等多重因素影响。

  “惠民保市场发展和变化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指导。”许闲表示,2023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养老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并明确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在3年之内完成变更。受政策影响,养老险公司承保和参与的惠民保产品进行了动态调整。

  在业内人士看来,惠民保产品整合正是产品运营逐渐成熟的体现,可以减少市场的无序竞争,整合潜在投保人群。以安徽为例,该省自2020年开始共推出10款惠民保产品,2024年,10款产品都并入省级统筹的“安徽惠民保”,导致当地惠民保产品整体停售率达到90%。

  除了政策导向外,在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选择也在促使惠民保产品做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化迭代。

  从市级统筹产品来看,同一地区多款产品的竞争和运营表现取决于当地潜在的市场容量,当地保险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居民保险意识和政府支持程度等因素都有影响。不同统筹级别的产品,两者保障水平和费率差异较大时,消费者更容易依据保障水平和费率做出选择,从而推动产品优化。而对于保障水平和费率相差较小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更小,此时,统筹级别高的产品由于存在的潜在消费人群更多,也更容易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此外,参与主体的市场判断和布局选择也影响了惠民保产品的表现。报告指出,市场发展早期,各参与主体对产品设计和运营仍在探索,对于市场的判断能力不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尚需提升。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惠民保将展现出更优异的表现。同时,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正在主动进行产品迭代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多层次的产品布局。

  以东莞为例,人保财险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对已经运营两个周期的“东莞市民保”进行了下架处理,并推出了“莞家福”和“莞康无忧”两款新产品承接和迭代。这两款新产品在费率和保障责任方面都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点,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迈向规范发展新阶段

  惠民保是我国普惠保险的生动实践,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其规范和可持续发展。2021年6月,原银保监会在惠民保发展初期对市场乱象进行规范。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稳有序开展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惠民保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背景下,惠民保经营主体秉持规范和持续的经营理念,仍然大有可为。

  “监管部门一直强调惠民保的商业保险定位。然而,业界对于政府的参与在产品存续和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对于政府的信任也是消费者购买惠民保的重要原因。”徐闲认为,在秉持商业保险兼顾普惠属性的要求下,引导当地惠民保规范运营后,政府部门需要更多地探索多元合作模式,推动商业保险发挥多元支付的作用。商业保险公司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应以惠民保为契机,在遵循商业普惠保险属性的前提下,探索和开发更多的创新合作渠道。

  与此同时,惠民保产品设计需要建立消费者需求导向思维。报告指出,消费者需求导向涉及数据披露、产品定价和运营等多个方面。

  比如,在数据披露方面,停售的73款惠民保产品有67%的产品未发布停售公告和后续信息,容易引起消费者对整个惠民保市场稳定性的担忧。这就要求各公司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保证信息透明。在产品定价方面,要更加重视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和保障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合理的价格区间,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中,应关注不同年龄层需求痛点,建立分层方案,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差异化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针对上海“沪惠保”消费者的调研发现,87.65%的消费者愿意为产品升级额外支付费用。

  惠民保运营优化和合规在产品经营中同样表现出显著重要性。通过科技赋能投保理赔提速,运用数据优化产品定价,依托主动续保等方案延长客户黏性,这些举措对于惠民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而言,惠民保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后,正迈向以规范和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阶段。”徐闲表示,未来,通过在产品定位、设计和运营方面的不断优化,惠民保将实现质效并重的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记者 戴梦希)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