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4家新设金融机构在沪举行集体开业仪式,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与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同时也带动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再保险“国际板”不断进阶
2023年6月,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即再保险“国际板”)在上海启动,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标志着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引导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建设现代再保险市场体系。
进入2025年,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在政策的持续助力下,不断涌现新动态。据记者了解,此次开业的4家金融机构分属再保险和证券行业,是政策利好持续发酵的有力见证。其中,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中国首个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平台,对于推动再保险市场开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安盛环球再保险和汉诺威再保险是两大国际再保险巨头,拥有高水平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这两家公司创设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无疑显示出对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以及中国再保险市场蕴含巨大潜力的看好。
“上海是我们的立足点,公司将运用好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这个平台,做好增量业务,促进同行交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希望与同业一起共同建设好这个平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碰撞出新的火花、寻找新的机会。”汉诺威再保险大中华区财产险总监王岩表示。
作为在临港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的首家外资专业再保险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菲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再保险运营中心与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对接后,能显著提升数据流动效率,提高交易对手的透明度。这一布局将促进国际再保险资源与国内市场的对接,为国内保险及再保险行业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与创新业务模式,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上海保险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有17家保险公司、4家再保险公司获批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1家再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分公司,4家经纪公司获批设立经营再保险业务的分支机构。
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提速,是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金融领域高水平开放,积极主动加大力度吸引外资。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频出。2018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推出30多条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新举措,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拓宽了金融领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对外开放方面明确提出,支持优质境外保险机构来华设立法人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入股境内保险机构,鼓励中资保险机构稳步拓展海外业务,持续提升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国际保险监管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保险治理。
在利好政策影响下,在华外资保险机构数量和资产稳步增长。在市场布局层面,外资加速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布局中国保险市场。2024年,国民养老保险发布公告称,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体现出外资对中国养老保险市场潜力的看好。此外,2022年友邦保险以超过120亿元入股中邮人寿,成为当时我国保险业最大的增资扩股引战项目,持续影响着市场格局,展示出外资机构对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
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业内人士认为,持续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开放仍需多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吸引更多全球领先的保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丰富市场主体类型,并鼓励外资机构在特色领域深耕;另一方面,持续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入股境内保险机构,鼓励中外资保险机构在股权合作、业务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增加参与国际保险治理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