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内容来看,《办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强化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监管,推动业务稳健、有序发展,尤其是对长期饱受诟病的银行代销保险产品领域,具有深远且积极的规范意义。
一直以来,银行代销保险市场乱象频出。在今年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媒体的调查报道将湖北武汉部分银行在代销保险过程中的问题公之于众。银行网点违规允许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进驻,这些人员利用储户对银行的信任,以银行工作人员身份推销保险产品,误导销售行为屡见不鲜。在销售过程中,夸大保险收益,隐瞒保险条款中的不利信息,严重损害了储户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银行毫无底线地泄露储户个人信息,将储户姓名、联系方式乃至存款情况提供给保险公司,使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近年来,银行代销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代销产品数量和类型日益丰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银行渠道也是保费的重要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银行员工销售保险,除了获得正常销售佣金外,还能拿到价格不菲的回扣,似乎成为“潜规则”。
为从根源上整治乱象,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多年来持续发力规范银行代销保险业务。自2023年8月起,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保险公司须严格执行 “报行合一”,即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的定价假设,必须与实际经营行为一致。此后,监管规则不断细化,成效逐渐显现。据金融监管总局相关人士透露,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 30%,银保渠道无序竞争的态势初步得到遏制。
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规范银行代销保险产品业务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银行与保险机构在利益诱惑下,对监管要求置若罔闻,且因违规成本低,导致乱象反复出现。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动态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加大了监管协调的难度。例如,原银监会在2010年出于风险防控与行业规范考虑,叫停银保驻点销售,并限制一家银行网点最多与三家保险公司签约。然而,随着市场形势变化,2024年监管部门取消了这一限制,如何在扩大业务空间的同时确保风险可控,又成为新的课题。
此次发布的《办法》,精准聚焦银行代销保险产品业务中的痛点与难点,提出了全面且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合作机构管理方面,《办法》从合作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代销协议的签订流程与内容、关联交易管理到责任归属,全方位强化了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的管理责任。银行需定期对已准入的合作机构进行审查评估,对于退出机构,要妥善处理存量产品的客户服务。这一举措将促使银行审慎选择合作对象,减少与不合规或高风险保险公司的合作,从源头把控风险。
在代销产品准入管理方面,《办法》根据产品类别详细规定了尽职调查要求。为强化风险控制,部分产品的准入流程需商业银行相关部门综合评估,并经本行高级管理层批准。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将降低银行代销保险产品的风险。
在销售管理方面,《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构建完善的代理销售全流程监测与管理机制,对宣传资料、信息查询、产品展示、适当性管理、销售人员管理以及可回溯管理等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针对老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特殊客群,提出了针对性的销售管理要求,加强对销售人员资质和行为的管控。这将有效减少销售误导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特别是为金融知识相对匮乏的老年客户群体提供了有力保护。
《办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办法》落地实施,有望重塑银行代销保险业务生态,有力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然而,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持续监督检查。只有确保银行、保险公司等各方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才能真正营造清朗的金融市场环境,让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广大消费者。(作者: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