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西虹市首富》金融版上演 基金经理竟然怕钱来?

2018年08月14日 07:3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当《西虹市首富》正在热映时,一个为钱多而发愁的故事也在金融机构间真实上演。

  故事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原因是,今年尤其是七月以来,“央妈”给了金融机构“很多很多的钱。”

  然而,这些钱并没有通过信贷等途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淤积在了银行间市场。

  剧情一:交易员的幸福

  主角:阿荣(化名)——资金交易员

  阿荣是一名保险资管固收部资金交易员,主要负责资金拆借。

  他主要的工作就是以正回购方的身份参与债券回购业务,在这一业务中,正回购方融入资金购买债券,逆回购方为债市提供资金,正回购方融入的资金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由于期限短,所以对于债券交易机构而言,头寸管理颇为重要,这就要求交易员频繁借入资金“借新还旧”。

  每天一大早,阿荣就会在QQ上小窗各大“金主爸爸”,跪求资金。不过,近来他像王多鱼一样,有种“咸鱼翻身”的感觉。

  “以往是我们求着银行出钱,而且还得在加权价格的基础上再上浮10-50bp;最近,非但不用加价,银行还主动找上门来给我们借钱。真是幸福感爆棚。”

  8月8日,7天期回购利率DR007为2.25%,创下近30个月以来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央行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为2.55%,DR007与之形成倒挂。

  同一天,一年期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下降到3.23%,低于央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3.3%。

  剧情二:银行的烦恼

  主角:老李(化名)、老刘(化名)——银行同业投资人士

  当阿荣用质押式回购“借钱”幸福感爆棚的时候,一些固定收益投资经理们感受到的,却是拥挤的交易以及隐约可见的“资产荒”。

  事实上,央妈给的钱并未通过信贷等途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尤其是淤积在短久期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上。大量资金涌向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极大压低了这两类资产的收益率。

  然而,一些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大多在4%以上,但目前AAA级信用债收益率无法覆盖负债端成本。

  老刘表示:

  “在近期监管一系列支持银行投资低评级信用债(AA级)的政策之下,我们在信用债投资上也计划信用下沉,但最多也就是下沉到AA+,投AA必须是表内的授信客户。在信用下沉方面,大行如果能带头,小行才会跟上。”

  对于这些固收投资人士而言,上一次感受到“拥挤的交易”还是在2016年,彼时正值“资产荒”。

  老李坦言:

  “2016年时,银行投放资产都比较正常,当时也没有大规模爆发过违约事件,银行的资产扩张还在进行,陷入资产荒的原因在于利率水平太低。但现在是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途径有所收窄,银行间市场和实体经济脱节。”

  剧情三:基金经理的困惑

  主角:老王(化名)——货币基金经理

  老赵(化名)——基金公司销售总监

  淤积在银行间的资金在继续寻找出路,不少机构将目光转向了收益率还不错的货币市场基金,但这却让曾经渴求机构资金的货币基金经理老王有些苦恼。

  老王说:

  “最近来申购货基的机构资金多的有些夸张,其中主要是银行资金。相比非银机构,银行在资金运用上反应较慢,错过了之前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时机;再加上银行有不断到期的资金需要投放,配置压力较大,于是涌向了货币基金。”

  事实上,涌向货币基金的,不只是银行。一家头部券商的资金交易人士透露:“最近我们公司的一部分钱也买货基了,不然实在没地方可去。”

  但是,面对涌入的机构资金,老王和不少货币基金经理感受到的,却是“无米下锅”的尴尬和收益率下行的压力。

  老王表示:

  现在申购的钱多了,我也不知道该投啥了。在今年5、6月份的时候,3个月期国有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的利率还能达到4.5%,现在只有2%左右,而隔夜资金价格在1.4%附近,期限利差太小了。

  现在银行把钱投我这里,我也只能是“滚回购”、买同业存单。整个资金还是在银行间市场空转。

  与此同时,市场利率下行的压力已经传导到货币基金。较有代表性的天弘余额宝8月13日七日年化收益为3.33%,在7月31日其收益为3.44%,6月30日为3.74%。

  老赵:

  “如果大量增量资金进来,会进一步摊薄收益,基金公司也要在规模和收益之间做一个平衡,所以有的公司已经针对机构资金限购货币基金了。”

  事实上,一些基金公司已经有所行动。

  显然,淤积的资金让银行间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金融人士都认为,只有让淤积的资金有效流向实体经济才能真正解困。

  老王: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是为了宽信用,但是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尤其是民企的信用风险还是比较担心。”

  一季度的债市违约潮引发了机构的担忧,不少银行不想给民营企业放贷款,做投资的机构也不想买民企债,低评级信用债收益即使达到8%以上也少有机构敢买。

  某外资银行前高管表示:

  近期交流下来,还是能感受到银行对于中小民企信贷投放、资金支持的谨慎,基于“个体理性”,单个金融机构很难“单兵突进”,最终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局面。因此,引导资金从银行间流向实体经济,需要系统政策的支持。

  发生这样的事,央妈也不想看到。

  央妈说: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看,央行在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能否有效运用和传导出去,还取决于资金供求双方的意愿和能力。”

  银保监会也要求加强信贷投放——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西虹市首富》金融版上演 基金经理竟然怕钱来?

2018-08-14 07: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