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本周期密集到期 明年三季末保本基金将成“绝唱”

2018年12月10日 06:37    来源: 中国基金报    

  2018年最后一个月,保本基金密集到期转型。而在未来10个月,最后的50只存量保本基金都将陆续到期,这一产品正在走完最后的一段路。如何处置这批基金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在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大趋势下,叠加避险策略基金新规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转型仍将是保本基金处置的主要方向。

  未来50只保本基金将到期

  进入12月以来,多只保本基金发布基金转型公告。12月5日,招商安弘保本混合基金发布公告,基金的第一个保本周期到期,管理人无法为基金转入下一保本周期确定担保人或保本义务人,不能满足继续作为避险策略型基金运作的条件。根据基金合同,决定转型为非避险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招商安弘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转型后,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及基金登记机构不变;基金名称、基金投资、基金费率、分红方式等将按照新基金合同的相关条款执行。

  12月4日,国泰新目标收益保本混合也发布公告称,第一个保本期于2018年12月3日到期,基金变更为非保本的“国泰多策略收益灵活配置混合基金”。

  至此,国泰新目标收益保本、招商安弘保本混合基金成为2018年处置的72只保本基金中的成员。统计显示,一批成立于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股市调整期、保本周期为2~3年的保本基金即将在2018年底至2019年上半年密集到期,保本基金进入收尾处置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目前仍有50只保本基金未到保本周期终止日,保本周期到期日最晚的汇添富保鑫保本即将在2019年9月30日到期,届时这一基金品类将退出历史舞台。明年一季度前即将保本到期的基金数量多达23只,接近剩余未到期保本基金的半数。

  转型仍是保本基金主方向

  2017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避险策略基金新规”)。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保本基金将改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新规发布后,保本基金到期处置提上了相关基金公司的工作日程。

  按照新规要求,理论上保本基金到期将有三条发展路径:转换为避险策略基金、转型为其他类型基金或到期清盘。但从保本基金到期处置情况看,转型、清盘是主流,目前尚未有转换为避险策略基金的先例。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转型和清盘的保本基金有139只,其中78只选择转型,占比为56.12%;从转型方向看,保本基金转型为混合型基金的为64只,在转型保本基金中占82.05%,为保本基金转型第一大方向;有10只保本基金转型为债券型基金,4只转型为股票型基金。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虽然保本基金理论上有三条路径,但在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大趋势下,叠加取消连带责任担保,市场上愿意为避险策略基金提供担保的机构会大大减少,所以到期转换为避险策略基金的很少。”

  而从基金管理运作来说,基金转型可以留住客户和资金,也成为比清盘更好的转换方式。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分析,一方面,基金清盘不免会产生客户和管理资金的流失,将保本基金转换为绝对收益策略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与存量客户的风险偏好大体吻合,可以最大限度留住客户;另一方面,即便股市债市震荡加剧,但绝大多数保本基金在保本期获得了正收益,也降低了保本基金转型的难度。

  从保本基金的收益率看,虽然今年股市低迷,但尚未到期的50只保本基金中,仅有3只的年内收益率为负,不过亏幅皆不足0.5%;全部50只基金保本期间均为正收益。较好的业绩也将保证保本基金顺利处置。

  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今年宣告转型的基金数量创出新高。相关数据显示,证监会批复变更注册的公募基金已有193只。在转型基金中,保本基金数量最多,其次是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转型主要为了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谋求新的生存道路,探索更适合的产品形式。部分基金转型后效果明显,规模有所扩张。

  今年转型基金数量近200只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今年以来批准变更注册的基金共有193只,比去年多出68只,达到近几年的高峰。其中,1月、3月、4月和8月,转型基金的数量均超过20只。

  临近年底,基金转型的密度又开始提升。近日,交银施罗德旗下量化智投策略定开基金公告转型为稳鑫短债基金;富国旗下新天锋定开转型为新天锋债券基金(LOF);易方达旗下保本一号转型为丰华债券基金;诺安旗下沪港深精选灵活配置转型为精选价值混合基金。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表示,今年以来基金变更注册情况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当前资本市场持续震荡,整个大环境不好,很多基金公司希望对基金进行转型以寻求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的原因,很多类型基金被迫转型,例如分级基金、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是今年转型的主力。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保本基金转型数量占到全部转型基金的35%。基金研究人士介绍,保本基金转型主要还是监管政策的要求,转型方向包括混合型、债券型等。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高云鹏解释,保本基金转型为混合型基金,主要是因为保本基金资产配置与混合型基金比较近似,绝大多数保本基金属于混合型基金范畴;而且混合型基金配置灵活,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股票和债券的持仓比例。

  再者,债券型基金也是今年基金转型的一个类别。数据显示,转型的债券基金数量占全部转型基金的26%左右,比如万家家裕转型为万家中证1000、华夏恒利6个月转型为华夏恒利3个月定开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不少债券基金从开放式转为定期开放式。高云鹏认为,这是由于定期开放债基具有明确的封闭期,期内不开放申购赎回,资金的确定性便于基金经理管理,实施既定的投资策略。张婷也表示,还有一些债基是相互转换,比如2016年,很多机构定制债基成立,但随后流动性收紧,机构资金撤出,若继续运作可能会跟基金合同有所冲突,所以选择转型。

  此外,混合型基金今年转型的也比较多。数据显示,混合基金转型的数量占全部转型基金的13%左右,比如创金合信鑫动力转型为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行业、汇安丰泰转型为汇安沪深300等。转型方向包括其它混合、股票、债券型。高云鹏表示,转型的混合型基金多为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基金公司希望通过转换基金类型谋求生存,或者更好的发展。

  基金转型适应市场环境

  部分基金转型效果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选择将一些基金进行转型,是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积极表现,部分基金在转型以后规模得到了明显提升,转型取得实际效果。

  高云鹏表示,基金转型主要是为了匹配监管要求以及适应市场环境。首先,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将逐渐退出市场,保本基金成为近两年转型的“主力”;其次,基金公司需要探索更合适的产品模式,如定期开放产品对资金的安排使用效率会有提升,基金公司有动力做出相应改变;再次,转型是迷你基金谋求“生存”的解决方案之一。她举例分析,如鹏华沪深300ETF转型为鹏华量化先锋混合型基金,转型前基金份额仅有800多万份,转型后的鹏华量化先锋基金份额接近2300万份,规模有了明显的增长。

  关于基金转型的趋势,张婷预计,基金变更转型有的是主动寻求突破,有的是受到监管或者市场环境的要求。明年保本基金以及分级基金仍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至于其他类型基金,则要看基金公司自身寻求变化的目的及方向。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