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央行最近刚刚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9月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计7.1亿,其中有信贷记录人数约为2.2亿;全国累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210.8万户。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再到“十一五”规划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经济在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建设会有哪些突破?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欢迎您章主任。
  [11-18 09:29]

直播员:直播开始!
  [11-18 09:30]

主持人:很荣幸邀请到章主任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章主任在信用领域研究了很多年。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当中都提到了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
  [11-18 09:30]

章政:各位网友大家好。
  [11-18 09:30]

章政:“十二五”前期一些内容里对信用体系概念的内容描述是不一样的,“十二五”规划中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谈到的了信用体系的几个重点领域,包括产品、税务等更具体的问题。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信用体系是由理念到了进一步实施的阶段。“十二五”应该把实施的图像描述的更加清楚,应该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的制度建设上,也就是如何加快建立国家信用制度。二是制度的具体实现,如何完善市场信用体系。这两个概念听起来很相似,实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11-18 09:31]

章政:从国家信用制度的角度,等于说的是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保险制度或者法律制度。从制度建设的概念来看,它是一种规范和认同,或者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依据。从信用制度角度来讲,我们又加上了国家信用制度,包括了基本出发点、任务、目标以及信用制度的管理、机构设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顶层设置,现在中国没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建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特别是中国经济30年改革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越来越需要国家信用制度的安排。如果没有信用制度的安排,社会运行还缺少基本依据性的东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运行就可能出现我们没有办法预料到的东西。
  [11-18 09:33]

章政:现代市场的信用体系我们要把制度进一步落实、贯彻或者作为制度的载体。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行业的发展、怎么样推动社会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等等。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举个例子,比如国家有医疗制度,下面有医院体系,国家有教育体系,我们还有633的教育安排。我们认为中国已经到了应该去考虑社会信用制度和市场信用体系这两个问题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描述,有两个重要的判断。
  [11-18 09:34]

章政:第一个判断,“十二五”时期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康社会实现的期限应该是在2020年,今年是2010年,我们还有10年的时间。前5年,2010年到2015年,这5年时间应该是实现小康最关键的时期。第二个判断,现在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期,什么是攻坚期?之前的矛盾问题和各种各样的环节所表现出来的不和谐现象,已经有了更充分的表现。怎么来解决它?涉及到利益关系怎么协调,包括资源怎么配置,权力关系怎么调整,我们说是攻坚期。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又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处在世界的第二位,说明在全世界的前列进行经济发展的探索,这对全世界是有影响的,而且我们是有责任做好这个工作的。二是按照中国人均收入来算,基本达到4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11-18 09:36]

章政:我前段时间跟很多国外的朋友聊,我说你们作为西方先进国家,有没有感觉到你们什么时候变成先进国家的?他们说也不知道,不知不觉就成了发达国家,不知不觉就成了先进国家。因为真正的感觉和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特征,有时候是不一致的。比如我们现在人均GDP是4000美元,这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包括我们谈到的社会信用状况来看,我们跟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状况还有很大的距离。比如生活、服务、产品、管理,在很多方面还让我们感觉到跟实际的要求、跟国民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这就是今天谈到的话题,即信用问题。
  [11-18 09:37]

章政: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之后,包括企业的、政府的、个人的,我们是处在以货币为交易手段的市场经济的阶段。应该说问题的多发,在各个领域的表现不是奇怪的现象。人类活动初始的阶段我们称为原始阶段,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往来和交易是更简单的、更少量的或者是更偶然的交易。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时期,整个经济的规模、交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实物变成了货币,这样一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管理,包括对人和人之间交易的信赖程度的要求是更高了。恰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这个问题是被忽略的。
  [11-18 09:38]

主持人:你提到了我们现在是处于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易阶段,因为大家都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下一步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实现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社会将会有什么特征?是不是还会以货币为中介?
  [11-18 09:39]

章政:刚才我们谈到一个例子,比如中国经济规模的总量到了2010年经济规模比日本要高了,已经超过日本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反过来跟第二位的日本做比较的时候,我们也得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的国土、资源、人口、市场比日本的规模远远大很多,是它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我们的经济规模跟日本的经济规模差不多。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它的交易和往来方式跟我们的是不一样的。如果它也按照我们的市场方式来做,现在只能是我们的十几分之一,绝对不能跟我们差不多。证明它的经济活动往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信用往来,有人估计是80%。信用往来就是信用社会中一种交易手段,是以信用为中介的社会经济活动。这个社会经济活动有推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有反作用。
  [11-18 09:40]

章政:这里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主线,第二条主线是我们对社会信用理解的主线。这两条主线树立清楚之后,下一步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就有了一个思路。第一条主线非常简单,是从实物经济运行向货币经济运行,最后要达到信用经济运行。信用经济的运行是以信用为中介的,或者以信用为中介方式的一种交易,或者是一种经济往来。
  [11-18 09:40]

章政:家庭生活中有个很简单的现象,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们很放心。有什么问题,愿意跟家里人去说,因为信用关系非常高,没有成本。把这个关系放大,就变成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或者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甚至政府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社会经济运行的成本无疑当中会降到很低,更便捷。现在的西方经济中,很多运行方式已经采取了高度的信用方式。实际它的经济运行成本要比我们低了很多。
  [11-18 09:41]

章政:先来谈作用是什么。最大的作用就是方便,就是便捷,使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可以降到最低。比如我们要到哪里去采购,有了很好的信用,就可以不用带很多现金,信用卡也行,或者人家认你这个人,认你这个企业,认你这个国家,你可以在世界做很多事儿,可以购买原料,可以推出我的产品,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经济往来。怎么结算?一定时期之后进行结算。
  [11-18 09:41]

主持人:你提到信用体系也有一个反作用,这个反作用是什么?
  [11-18 09:43]

章政:算一笔帐,这是一笔反帐,我们一年因为失信而带来的问题有一个数据,这是国家工商局在一年前统计的。“十一五”规划里曾经提到四个重点,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合同履约,反映的是中国的企业往来中有大量的合同不守信问题。企业往来的时候我们签了合同,我可以把这个合同当做一张废纸,合同章是有法律效应的,每年不执行的有650个亿。看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是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一年政府的财政收入是3100亿,一年废掉的合同钱可以养两个香港政府。第二个数据,中国有三个最大的直辖市,上海、天津、北京,这三个直辖市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不到6000亿,一年合同违约的数量相当于中国三个最大直辖市政府所控制的资源的总量。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不违约了,我们可以有两个北京、三个北京、四个北京的经济规模。因为我们的经济往来中缺乏信用,或者缺乏互相之间的承诺履约,就带来了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经济的分蚀。
  [11-18 09:43]

章政: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风险就会不可控制。2008年美国的雷曼事件带来了世界的次贷危机,这件事情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美国的经济危机是一场政治阴谋,也有人认为美国货币政策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种操纵。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问题,可以这么去猜测,但从更规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说,如果他把自己也搞得很糟糕,再用这个政策,这是得不偿失的。实际从美国所做的事情来看他也是很无奈的,拿着财政的钱给企业,给各种各样倒闭的公司,这也反映了他实际上承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意味着美国的经济也在向前走,从货币经济的阶段进一步向前走,往更高的台阶走,也就是信用经济阶段。
  [11-18 09:46]

章政:信用经济阶段走得太快太超前了,这就会带来信用风险。我们的信用规模与整个的实体经济的规模中间应该有个匹配关系,我经常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但它很形象。当我们启动一辆汽车的时候,汽车有四个轮子,这是支撑汽车跑起来的最基本的条件,要让四个轮子转必须让它固定在车轴上,固定车轴的应该有六个螺母,这六个螺母是看得见摸得着,这相当于实体经济,飞转的车轮相当于信用经济,它们之间应该有匹配关系。车轮越大,比如20马力的拖拉机,六个螺母就不行了,可能要用十个螺母,实体经济的规模必须要大一些。如果是一辆很小的车,螺母三个就可以了。美国把轮子做得太大,螺母又太小,导致轮子飞出去了,这辆车子就出问题了。有人认为是放大四倍,有人认为是放大六倍,信用的放大或者信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能无限夸大。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点辩证思维的基本看法。
  [11-18 09:47]

章政:从加快国家信用制度建设或者完善市场信用体系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或者是财富总量的进一步增加。二是在增加的过程中会带来一些问题,所以建立国家信用制度和完善市场信用体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因为信用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风险。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光看到前面,有了放大的过程就无限的放大。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不能说饿了之后就吃很多,吃多了胃就会撑破。制度的建设、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给人们不断的发出一个警告,规模小了要放大,规模大了要缩小。
  [11-18 09:48]

主持人:能不能这样理解,其实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过程当中,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或者是非常实实在在的终点,只要是信用体系发展速度跟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这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11-18 09:48]

章政:我们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三个阶段的理解,到了信用阶段以后,还应该有更充实的内容,我把它看成是哑铃的另外一个头,我们有很多东西没有装进去。我认为要装三个东西,一个是我们对整个信用道德、信用规范、信用意识、信用价值观的理解,这是一个精神的东西。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忽视了物质和精神的东西,以及精神东西对物质的反作用。我们仅仅强调了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是财富、是金钱,是各种各样看得见的东西,是高楼大厦,但高楼大厦的背后是要由精神来支撑的。没有了精神的支撑,这个社会就会变成自欺欺人的非常荒唐的社会。
  [11-18 09:50]

章政:人不能活在精神世界里,还需要有一个看得见的东西,这个看得见的东西就是信用制度的建设。这个制度的建设涉及到一系列的围绕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什么是信用制度?理解起来很简单,它就像教育制度,像医疗制度,像法律制度一样,它是一个基本的依据。社会经济活动要有基本的出发点,这就是依据。它是这个社会经济运行关于信用方面的顶层设计或者总体设计,由于信用这个话题或者说这样一个问题的范畴是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所以又导致了信用制度的建设跟各个领域既优越性关联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11-18 09:51]

章政:我们可以去盈利、可以去赚钱,比如牛奶里加了有毒的东西,食品了加了有害的东西,我们自己知道是不能吃的,但还要把它拿到市场上去赚钱,一旦被放大就会出现问题。包括做假账也是一样,财务公司、企业公司为了上市做了很多假账,自己也清楚,只是为了骗更多的钱。一旦被放大,整个社会就会崩溃。这就是物质追求和精神意识层面脱节,通过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最后发现物质建设还要退回去。比如中国奶业的萎缩就反映了这一点,没有道德的支撑一个行业是做不下去的。未来信用建设当中有一个大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观、价值观、责任观的培养。
  [11-18 09:51]

章政:关联性是当信用制度建设,包括信用制度的范畴建立以后,比如国家的信用管理部门,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代管这项工作,但代管的时候也存在人民银行作为一个部门所不能够统辖的尴尬的局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政府的顶层设计有了之后,我们的工作就跟各个方面是相关的。从制度本身的内涵,涉及到制度的条款,这个问题就可以进一步商量了。由制度衍生出去的信用体系,它是制度的一个载体,或者说制度的具体化,是提供给社会之后社会能够看得见的东西。
  [11-18 09:53]

章政:之前我说的三个阶段建成以后,在小康社会之上的东西。因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小康,基本实现小康是在2020年,财富总量、消费水平上我们会有更高的水平,中国能不能完全实现信用社会,这取决于制度的推进,取决于公民的共识和觉悟,也取决于往来过程中信用化手段的发展。
  [11-18 09:54]

主持人:您的内心当中,有没有一个时间表,我们进入到这样一个信用社会需要多长时间?
  [11-18 09:54]

章政:这是一个理念,这就涉及到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也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主要抓的环节是企业,是企业环节上的控制或者风险的控制。包括企业的产品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和责任。这些问题我们过去用一个很大的概念笼统的装进去,叫做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承载不了这么多东西。生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总是有问题,为什么企业不能考虑到消费者基本的利益关系,消费者的生命。经营者或者是法人还要从真正自然人的角度考虑他的产品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围绕企业信用约束机制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1-18 09:56]

主持人:您刚刚说信用社会的信用体系和实体经济要相匹配,在我们国家实际上目前是不匹配的。要让这些信用制度和实体经济相匹配,这需要多长时间?
  [11-18 09:56]

章政:西方的企业,包括西方的法人们当然他们也有问题,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用平均数来看,我们出问题的企业比他们要多。这是有目共睹的,这就证明我们的企业信用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涉及到员工素质的培养、基本流程的管理等等,这是当今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11-18 09:58]

章政:第二个方面是公共服务领域。它是整个社会信用建设标志性的东西,比如我们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我们的一些承诺,包括为社会或者公民提供的基本设施,它跟我们的社会生活接触更直接。更大的是社会环境建设,涉及到公共环境、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各种各样公共资源的匹配,涉及的问题就是怎样转变公共服务基本的理念、方式,甚至是服务的态度。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加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信用建设。
  [11-18 09:59]

章政:“十二五”规划里一定会关注这样一些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更麻烦的问题是人员的素质,包括公务员基本的素养。应该说30年来,我们的公务员的素养水平已经很高了,但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因为你是公务员,就应该为社会、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但许多问题还需要时间去慢慢解决。再有就是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多行为是非常细小的,都是一些小事,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比如卫生环境、社会秩序、社会安全,这些问题还需要个人素养的提高来解决。应该放在大背景下来解决,就是中国未来30年的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基本实现了中等收入水平,接下来从中等收入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里涵盖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要升级,消费结构要升级,包括我们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承担的责任要增加,这些问题无疑对老百姓是更高的刺激。
  [11-18 10:00]

主持人: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我国跟发达国家在信用建设方面、市场的信用经济方面会有一些差距,我们需要有更长的一段时间赶上他们目前的水平。我们有自身发展的特点,是要比较发达国家市场信用的模式,还是建立一套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市场信用模式?
  [11-18 10:02]

章政:但我们还应看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城镇化的比率只有46%,我们的人口有一半多还住在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把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未来30年是加速的,这个加速的过程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归结为人口流动或农民工进城带来的治安问题,以及未来会出现的新问题。
  [11-18 10:02]

章政: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能超越特定的阶段,有时我们是可以进行跨越式发展的,但有些阶段是不可超越的。比如说市场的成熟化,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不可能产生市场成熟的理念,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消费行为,更不可能培养有素质的自然人和法人。但可以去跨越,比如可以用信用卡的方式去支付。西方社会信用卡用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诈骗,但中国信用卡的服务出来时间不长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太快了 ,跨越了很多阶段,我们没办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问题暴露得太快,以至于我们来不及消化。
  [11-18 10:03]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自己特色的一部分,但有些阶段我们是必须要经历的。
  [11-18 10:05]

章政:西方很多经济社会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来说是已经成熟了。我在日本经团联大楼的门前放了一把雨伞,我放了10年,每年去东京,只要有空就去看看雨伞还在不在,每次去看看了10年雨伞还放在那,没有人碰它。
  [11-18 10:05]

章政:证明它的市场经济已经成熟了,我知道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我自己的,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不应该得的。但中国由于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太快了,城镇化,包括社会人口的转移、工业化发展得太快了,我们来不及进行思想沉淀的时候,就走在前面去了。未来的5年和未来的10年,可能还要干同样的事儿,这个事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渐的向上叠加。这是伴随着宏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的,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推进,很多问题上我们会慢慢接近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的进口。我们应该重新做点什么,就是国家信用制度的设计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11-18 10:06]

章政:这就需要一个顶层设计,西方社会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也开始进行思考。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对金融进行监管,对银行进行监管。我们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受到了危机的影响,还没受到危机真正的打击。实际我们有一个更好的便利条件,可以动用制度优势,利用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财富,这恰恰是西方世界做了领跑者,却摔倒了。人力社会进步需要大家共同贡献智慧,中国前100年因为自己的体制问题,封建社会的落后,受到了列强的瓜分,我们也摔倒了。但现在我们站起来,不要因为我们站起来就去笑别人,还要看看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什么。这一点上我认为美国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欧洲市场经济的模式,日本的模式对我们还有很多借鉴作用。随着中国未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的具体化,逐渐的清晰,我想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能够走在西方的前面,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11-18 10:07]

主持人:但之前我们是有一段路不得不走的。
  [11-18 10:11]

章政:应该说这个分歧一定会出现。我认为需要在“十二五”规划里体现的,就是对未来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做进一步的梳理。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关键的时期,这就会带来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不仅是社会阶层之间,同时也是各个部门之间权力关系、服务关系。政府应该是推动社会服务的基本载体和工具,把它定位为服务工具,它就应该有责权利关系的重新划分。这就意味着有些人要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些阶层要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些部门要得到更多的责任,有些部门要放弃更多的权力。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谁要放弃,让谁放弃。
  [11-18 10:12]

主持人:但是在信用体制建设和整个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过程当中,由于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不管是监管层,还是执行部门,中间会不会有一些分歧?
  [11-18 10:12]

章政:对,我们还要逐渐的完善市场体系。接下来还有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基本信用观念的培育,包括信用价值观、信用理念的普及,还有社会的基本规范建立。这是不可逾越的。
  [11-18 10:12]

主持人:界定明确的情况下,大家也就各司其职了。您能不能跟网友谈一下我们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1-18 10:13]

章政:“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要界定这样的东西。未来社会发展中,部门之间的利益应该怎么打破,包括围绕社会信用建设。社会信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信用资源的管理,信用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附加值,每个部门都已经看到了。如果大家都把它看作是一种利益,不看作是责任和服务,我想未来的制度建设会走很多的弯路。这个问题上国务院或者政府的更高部门要来统辖这项工作,统辖的不是权力,而是最终怎么样把工作关系和责任关系重新界定。因为信用涉及到大量的资源重新分配,未来一定要利益关系的冲突或者是激烈的矛盾,但应该放在更宽的社会经济发展界定中来解决。有些部门一定要放弃一些利益,甚至要损失一些利益,但要看到这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11-18 10:13]

主持人:有没有统一的原则?
  [11-18 10:13]

章政:大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我理解为三个误区。第一个方面,我们在认识上还有误区。我们总觉得把信用的观念理解为是一种很简单的社会运动,比如喊几个口号就把问题解决了。很多的政府部门每年到了这个时间喊一喊口号或者做几次活动问题就解决了,就行使了职能。我们应该看作是一场新的思想革命,只有维护了别人的利益关系才能达到自己的利益关系。市场经济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必须遵循规则在自己的车道上行车,这就是对他人的责任。农业社会中不具备这样的关系,因为范围太小,只要有村落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就可以了,不需要对陌生人有责任。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上我们把整个信用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放在这个高度,而不仅仅是每年几次学雷锋,每年几次“3.15”。
  [11-18 10:14]

章政:第三个方面,政策上的误区。这个问题好像还是个企业的问题,老百姓的道德问题,甚至把这个问题归结到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上,需要放一放等一等,我觉得应该上升到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跟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跟中国未来大国的地位相匹配。没有了这样基本的规范,很多问题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很多企业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要记得守时,但到了时间却不来了,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国家经济规模还发展到那么大是很让人不可思议的。所以要把它作为宏观指标来衡量,在国民经济中要设置两个指标,一是信用往来的总量有多少,二是每年因为信用缺失带来的损失是多大。宏观经济有了这两个指标,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不一样了。
  [11-18 10:17]

章政:第二个方面,行为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我们对信用建设、社会体系建设,包括制度建设工作安排上缺乏得力措施。我们是委托人民银行在管,但人民银行很尴尬,有些事儿管不了。最简单的例子是人民银行作为全国的机构,可以在全国向商业机构发号施令,但到了省里面,人民银行是归省政府的金融办分管的。所以工作安排上、工作的行动上,我们还存在着偏跑。
  [11-18 10:17]

主持人:这两个指标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吗?
  [11-18 10:18]

章政:“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书里已经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了一个重点项目中的重点来进行规划,我想这部分在“十二五”规划里一定会有体现。这个体现可能还是理念性的东西,不会具体到什么程度,至少把它写进“十二五”规划,就意味着未来5年我们要做这个工作了。不管怎么写,不管写到什么程度,都是市场经济完善的重要内容。能够写进去这个进步就是本质性的,社会上很多机构团体甚至学术机构应该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1-18 10:20]

主持人:也就是说,“十二五”规划要完成的是制度体系层面。
  [11-18 10:20]

章政:应该说“十二五”规划里不会写进去,但这是跟宏观经济相关的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应该有对总的制度建设的设计,包括路径、重点工作、目标。这个问题清楚之后,再围绕产业结构、信用行业机构、产品结构以及相关的法规进行配套,接下来就是怎么实施,怎么样贯彻执行。
  [11-18 10:20]

章政:我介绍一下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跟中国经济网所开展的工作,我们跟中国经济网共同建立一个信用频道,通过各个角度把国家信用方面的政策,包括法规政策的实施以及我们在做的推动工作,包括地方的信用机构协会做的工作,通过信用频道做报道,让网民来参与,把信用体系建设用草根的方式、用媒体更大的宣传方式,用中国经济网这个权威的平台推动起来。对中国500多个已经上规模的城市信用体系做评价,前期试点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试点经验。现在我们已经在中国有标志性的市场做市场信用体系的标志,让大家更多的认识到市场的安全程度,期待这项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网民的支持和政府的关注。
  [11-18 10:21]

主持人:感谢章政主任作客我们的节目。也希望“十二五”期间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在现在基础上更加健康稳健的发展,也希望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与实体经济相匹配,最后扎扎实实的走好在信用体系建设上的每一步。希望各位网民更多的关注北大信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网合作的信用频道。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再见!
  [11-18 10:22]

直播员: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收看!
  [11-18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