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非法集资毁掉“云养”新业态

2025-03-25 15: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云养殖”模式近年借助互联网东风迅速走红。最开始的“云养”指的是在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区认养一头保护动物,认养者每个月为动物捐款,就可以实时监测它们的身体和活动状况。

  随后,以“云认养”为代表的“云养经济”悄然兴起,主要涵盖“云养殖”“代养殖”“云种植”“云种菜”等形式。“云认养”在认养对象、认养模式、营销手段、所涉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还能让消费者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乐趣。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云养”这个寄托着爱与温情的农业新生态模式,会在短短数年间,因为不法分子设下的非法集资陷阱而深陷信任危机的泥潭。

  精心设计的骗局披着温情脉脉的外衣。非法集资平台深谙公益项目的信任溢价,通过伪造饲养视频等数字化伪装,将传统“借新还旧”的骗局包裹成不仅充满人文关怀还能获得高额收益的动人故事。有网络平台宣称投资5000元就可以认养一头牛,投资者通过网络视频,能够直接观察自己养的牛的实时动态,认养到期后还能收到平台的回购款和高额返利。不少投资者本以为成了远程牧场主,谁知是落入了非法集资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初期小额返利建立信任后,最终强制将投资者的投资款转换为无法兑现的牛肉份额。事实上,养殖基地的视频画面均为伪造,所谓直播画面系不法分子直接盗用网络素材加工生成,投资者的资金也从未投入生产环节。不法分子这种“无本生意”的本质是借新还旧的资金游戏,一旦后续投资乏力,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这类披着“云养经济”外衣的非法集资,不仅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更让公众对“云养经济”谈之色变,甚至将“云养”统统贴上不可信任的标签。这种信任关系的崩塌犹如生态灾难般不可逆。开拓者耗费数年建立的“云养”模式的情感联结,在非法集资的魔爪下土崩瓦解,公众不再信任任何线上认养项目,让真正的“云养经济”被迫“连坐”。

  保护“云养”模式的纯洁性,也是在捍卫技术时代的情感温度。唯有架起制度围栏与科技防线,方能给予消费者田园牧歌式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寄托,不让这种农业新业态变成不法分子的骗局筹码。

  一方面,网络平台应加强“云养殖”类广告审核,对高收益承诺内容重点排查;另一方面,投资者须破除“躺赚”幻想,通过核实线下基地、要求财务披露等方式甄别项目真伪。

  “云养经济”本是数字时代农业创新的有益探索,而披着“云养”外衣的非法集资,不仅损害公众利益,更让这一创新模式深陷信任危机。唯有强化监管、提升公众理性投资意识,才能让“云上田园”回归温情本质、助农本质,而非非法集资的“遮羞布”。(马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要让非法集资毁掉“云养”新业态

2025年03月25日 15: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云养殖”模式近年借助互联网东风迅速走红。最开始的“云养”指的是在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区认养一头保护动物,认养者每个月为动物捐款,就可以实时监测它们的身体和活动状况。

  随后,以“云认养”为代表的“云养经济”悄然兴起,主要涵盖“云养殖”“代养殖”“云种植”“云种菜”等形式。“云认养”在认养对象、认养模式、营销手段、所涉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还能让消费者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乐趣。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云养”这个寄托着爱与温情的农业新生态模式,会在短短数年间,因为不法分子设下的非法集资陷阱而深陷信任危机的泥潭。

  精心设计的骗局披着温情脉脉的外衣。非法集资平台深谙公益项目的信任溢价,通过伪造饲养视频等数字化伪装,将传统“借新还旧”的骗局包裹成不仅充满人文关怀还能获得高额收益的动人故事。有网络平台宣称投资5000元就可以认养一头牛,投资者通过网络视频,能够直接观察自己养的牛的实时动态,认养到期后还能收到平台的回购款和高额返利。不少投资者本以为成了远程牧场主,谁知是落入了非法集资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初期小额返利建立信任后,最终强制将投资者的投资款转换为无法兑现的牛肉份额。事实上,养殖基地的视频画面均为伪造,所谓直播画面系不法分子直接盗用网络素材加工生成,投资者的资金也从未投入生产环节。不法分子这种“无本生意”的本质是借新还旧的资金游戏,一旦后续投资乏力,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这类披着“云养经济”外衣的非法集资,不仅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更让公众对“云养经济”谈之色变,甚至将“云养”统统贴上不可信任的标签。这种信任关系的崩塌犹如生态灾难般不可逆。开拓者耗费数年建立的“云养”模式的情感联结,在非法集资的魔爪下土崩瓦解,公众不再信任任何线上认养项目,让真正的“云养经济”被迫“连坐”。

  保护“云养”模式的纯洁性,也是在捍卫技术时代的情感温度。唯有架起制度围栏与科技防线,方能给予消费者田园牧歌式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寄托,不让这种农业新业态变成不法分子的骗局筹码。

  一方面,网络平台应加强“云养殖”类广告审核,对高收益承诺内容重点排查;另一方面,投资者须破除“躺赚”幻想,通过核实线下基地、要求财务披露等方式甄别项目真伪。

  “云养经济”本是数字时代农业创新的有益探索,而披着“云养”外衣的非法集资,不仅损害公众利益,更让这一创新模式深陷信任危机。唯有强化监管、提升公众理性投资意识,才能让“云上田园”回归温情本质、助农本质,而非非法集资的“遮羞布”。(马欣)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