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今年铁路基建投资料超6000亿

2013年01月15日 08:29   来源:人民日报   钟啸;黄杰

  眼看已到1月中旬,铁路2012年12月的基建投资额仍未公布,不过业内人士已经纷纷开始预期2013年铁路基建投资的数据。此前就有不少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数据必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初步规划是6300亿元左右。

  “可能比6300亿元都要高,但这些数据肯定都是浮动的,今年刚开始基建投资定下来的额度也就4000亿元左右,现在看来要接近5000亿元了。”一位高铁设备供应商估计,按照“十二五”期间安排投资2.8万亿元的目标,未来三年每年新增基建投资维持5000亿元左右应是常态。

  未来三年不低于1.4万亿铁道部基建投资恢复常态

  趟过2011年的低点,铁路投资在2012年一路盘旋上升,特别是基建投资这三个月的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11.36%、240.76%、141.22%,上升十分强劲。

  按照2012年现有数据显示,前11个月,铁道部固定资产投资就达5069.69亿元,基建投资也高达4319.32亿元,按照此前两个月各自700亿到800亿元的增量来计算,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甚至略高于2011年的5906.09亿元,而基建投资更可能大幅超越2011年的4610.84亿元的水平。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投资回暖将成为今后铁路投资的一个大方向。“这个月很快就会召开全路工作会议,但是具体的建设数据应该到2013年全路建设会议上才能见分晓。”一位系统内部人士表示具体数据还不清楚,“但大方向上,投资增长超2012年的说法应该是靠谱的。”

  此前,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在一次讲话中就曾明确表示,2013年铁路建设和投资的步伐仍将加速,并再一次重申了“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即新线投产总规模控制在3万公里以内,安排投资2.8万亿元,而其中2.3万亿元就是基本建设投资。

  按照这个说法,除去2011年和2012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已经投入的9000亿元左右,未来3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的额度应不低于1.4万亿的金额,每年平均投资应在5000亿元左右。

  维持现有项目推进铁道部国铁投资将趋稳

  对此,一位铁路建设单位的内部人士表示,“2012年的情况相比2011年的确好了一些,但是是否长期保持下去还不好说。”他认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稳健的财政政策依然是基调。

  “从我们自己单位来说,就感觉2012年恢复得不是太多,我们的国铁项目接得不多,而且项目工程的发包量也在减少,原来一个标段上百亿,几十亿,现在就几个亿,分得小了很多,说明整个工程建设还在大幅增长的阶段吧。”

  他表示,公司此前接到的国铁项目大部分都是在“7·23”事故之前了。对此,一位高铁装备供应商表示,“并不奇怪,铁道部未来的投资其实都是为了维持在建项目的,新项目投入的可能已经不大了。”但他同时表示,即使是维持现有工程,每年5000亿元的基建投资恐怕也必不可少。

  “今年不少线路都要开通,比方说作为沿海高铁重要一段的厦深高铁,四横网络的重要线路沪昆高铁、南广高铁等。此外主骨架外已经开建的项目也很难停下来,例如山东半岛的高铁项目,大同到西安、徐州到兰州、兰州到乌鲁木齐等线路都要开通或维持建设进度,这些项目肯定还是要维持资金投入的。”他认为大量在西部建设的项目可能会抬高投入总额,但“工程最难的阶段都算过去了,维持平稳投资就好了”。

  地方投资或接棒装备投资五年将达5000亿

  此外,按照“十二五”期间2.8万亿元的投资金额中有2.3万亿元是基建投资的计划,那么移动装备等投资将占据约5000亿元,这对于不少企业都是利好。

  而相比于国铁项目,各方对城轨及地铁项目的关注也在不断上升。前述铁路建设单位内部人表示,公司现在虽然在国铁项目上没什么收获,但是地铁项目的斩获颇丰,同时在城轨项目上也都有所进展,“个人感觉,下一轮的大幅投资的热点可能主要在地方吧。”

  相比于铁道部购买力的波动,地方埋单的项目稳定性显得更高,中国南车此前就公告称,公司于近期签订若干项重大合同,合计金额约100.1亿元,合同总金额约占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的12.4%。公告显示,中国南车通过控股子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签订了14项合同。除了与铁道部各相关铁路局签订合同外,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约15.3亿元的地铁车辆销售合同,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总计约16亿元的货车销售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南车的海外订单也有增长,一举拿下阿根廷内政与交通部签订了约34.3亿元的电动车组销售合同,与澳大利亚ROY HILL INFRASTRUCTURE PTY LTD签订了约9亿元的货车销售合同。

  中国北车自去年10月底以来公告的重大合同金额合计也达到170.35亿元。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