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QDII2即将推出的消息近期在港股市场掀起了不小波澜,部分相对于A股股价高折价的H股明显获得增量资金介入,股价也出现异动。预计在内地资本项目加速开放的背景下,两地市场的投资主体和投资风格有望进一步融合,而AH股价接轨也将进入新阶段,即由结构性接轨向全面接轨转化,在此过程中,H股市场面临的结构性机会值得投资者关注。
自2006年开始,随着几家大型内地银行同时于两地市场挂牌,A+H板块逐渐为市场所关注,近年来,该板块的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在上证综指还是在恒生指数中所占权重均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AH的比价效应,更有甚者将二者的比价数据作为判断A股及H股短期走势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内地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两地市场投资主体和理念仍存在较大差异,至此,多年以来,AH股价始终未能实现全面接轨。整体上看,我们大体上可以将AH比价关系的变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06年至2009年,在这一阶段虽然比价数据一度出现了大幅波动,但总体上依然呈现A股全面溢价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当时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刚刚完成,两地市场无论是在投资主体还是投资理念上仍有较大差异,作为港股投资主体的海外大行不会根据A股的涨跌变动来决定自身的投资行为,而内地市场则投机氛围较浓,不会因为AH的高比价而去放弃炒作相应A股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制度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海外机构往往给予内地H股公司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造成了H股公司估值相对偏低的状况。
第二个阶段为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A股全面溢价的状况有所转变,并开始呈现出AH股价结构性接轨的特征。从衡量部分权重A+H股比价关系的恒生AH股溢价指数的走向来看,该指数在2010年以前一直围绕150点均值波动,而近两年来,其运行重心已降至100点,也就是说,权重AH股已实现了股价接轨,甚至A股折价的状况开始不断涌现。
我们进一步从当前全部82只A+H股比价数据来看,结构性接轨的特征非常明显,银行、保险、能源、基建等权重股基本上实现了两地股价接轨,而一些小盘绩差股依然呈现A股高溢价的状况。可以说,这种结构性接轨的现象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在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后,“中国因素”在全球资本市场运行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释放的大量流动性转化为热钱流入香港市场,在中国经济见底复苏的憧憬下,中资股尤其是权重H股成为其追捧的对象,相对而言,A股市场由于政策面相对偏紧,且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有限,流动性环境相对紧缺,A股与H股股价此消彼长并实现接轨;另一方面,由于在香港无论是主流资金还是中小投资者,其资金主要流向蓝筹股或指数成分股,一些小盘绩差H股即使在市场流动性极为充裕的环境下,其表现依然显著落后于权重H股,恰恰相反,在内地市场中,即使在极为低迷的世道中,一些小盘股、题材股仍不乏资金从中炒作,这也就造成了该类股份始终呈现H股高折价的状况。
进入2013年,有关内地资本市场加快开放进程以及QDII2有望推出的消息,在香港市场掀起了不小波澜,一些中小盘H股公司股价更是“闻风起舞”,统计显示,在A+H股板块中,今年以来涨幅靠前的H股均为H股股价相对折价的股份,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折价率超过50%的高折价H股。
上述现象的出现其实不难解释,由于近些年来持续受到资金冷落,部分小盘H股相对于A股来说具备较强的估值优势,在QDII2的憧憬之下,该类股份无疑将成为内地资金甚至海外机构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另一方面,在两地资本市场逐渐融合的背景下,资金的跷跷板效应或令一些高估值的A股风险提升。因此,预计AH股价接轨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结构性接轨向全面接轨转化,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全面接轨也是相对的,不会完全的同股同价,毕竟海外大行主导香港市场的状况依然将长期存在,而内地资本项目开放也将是一个长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