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新西兰牛奶"吃"双氰胺 部分进口企业被约谈

2013年01月28日 07:15   来源:科学时报   潘洁 

CFP图

  像双氰胺这类残留,在美国、欧盟等其他奶源地也曾发现过,因为牛奶的产业链比较长,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安全”,双氰胺残留的事件,对新西兰乳制品影响会有,但不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由于闹“奶荒”,新西兰政府刚刚宣布采取法律途径限制奶粉代购,然而,当地时间1月24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下称“MPI”)的一则公告让新西兰奶源安全备受质疑。新西兰官方证实,该国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存在低毒的化学物质双氰胺(DCD)残留,此次“中枪”的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止含有双氰胺的奶制品销售和出口。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反应,要求新西兰相关部门尽快提供详细信息。不过,是否会对各个奶粉品牌启动双氰胺残留量的检测,截至记者1月27日发稿,国家卫生、质检等相关部门尚未对此表态。

  新西兰奶染双氰胺

  新西兰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中国是其最大出口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大包奶(包括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

  1月27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就该事件采访恒天然集团,该公司引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官员的表述称,“因牧草使用双氰胺而造成产品中含有微量残留并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恒天然中国总部给《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书面回复称,公司在少数产品样本中检测出了DCD的微量残留,残留水平不到欧盟食品安全限值的1%。

  事实上,去年9月,恒天然公司已在产品中发现双氰胺残留。据报道,当时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

  不过,1月27日,MPI再发公告称,新西兰乳制品是安全的,“DCD的残留只在少量的奶粉产品中被发现,并不存在于任何其他乳制品。DCD并从未被加入或是被使用在新西兰的食品上,它是被用来使用在牧草上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减少硝酸盐进入水中”。

  众乳企撇清关系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目前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质检部门和海关部门正在约谈部分进口企业。

  与此同时,中外乳制品企业纷纷发表声明与双氰胺事件撇清关系。雅培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称,恒天然的相关批次原料并未供应给雅培,确认其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公关经理王慧颖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美滋使用的部分原料来自新西兰,经质量和安全检测,供应商恒天然已确认供应给公司的所有产品经检验不含双氰胺。”

  1月27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卜蜂莲花、家乐福等超市的奶粉专柜,部分奶粉外包装上直接写明“新西兰”奶源,有些却没有这类信息,多数品牌的奶源不止新西兰一个地区。比如雅培0到12个月金装喜康宝婴儿配方奶粉,原料奶是“100%新西兰、美国、欧洲优质奶源”;美赞臣的A+系列婴幼儿奶粉、惠氏奶粉则简单标明“100%进口奶源”、“进口奶源”等字样。

  “这几天销售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收到下架或召回的通知。”上海浦东新区碧云路上的家乐福金桥店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要求下架奶源为新西兰的奶粉,也没有奶粉品牌主动要求召回奶粉。

  一位与乳企打交道的业界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奶粉哪些奶粉产于新西兰,大多都是含糊带过,消费者个人也无法区分,所以消费者大多觉得“心里没底”。

  国内乳企或迎转机

  其实,恒天然集团并不是第一个栽在安全关上的外资乳制品企业。近年来,包括美赞臣“金属门”、日产奶粉“缺碘门”在内的洋奶粉安全负面事件层出不穷。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从2012年7月开始公布的每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上,先后有34个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其中以婴幼儿奶粉居多。记者发现,包括德国产的“泓乐”、新西兰产的“可益多”、澳大利亚的“亨氏”在内的多个品牌产品均上了“黑榜”。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像双氰胺这类残留,在美国、欧盟等其他奶源地也曾发现过,因为牛奶的产业链比较长,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安全”,双氰胺残留的事件,对新西兰乳制品影响会有,但不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新西兰奶源为原料的乳企会否受到很大影响,事件是否会发酵,还得视整件事影响而定。

  宋亮表示,此次事件后,中国进口乳品的结构或许将进行大调整,而国产奶粉的机会可能也来了。“当前,圣元、伊利、雅士利最有历史的三大婴儿奶粉民族品牌纷纷投入巨资在海外建厂,集体出走是食品企业对中国农业资源匮乏无序的直接反应,也是解决奶业资源短板的战略举措,未来中国奶粉市场的竞争会更好看。”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