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监管层修渠修路修平台 提高“养命钱”入市安全度

2013年01月30日 0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熊 欣

  2011年年底,有预期说,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合计超过4万亿元,在2012年“有机会入市”。遗憾的是,由于涉及多个部门间的协调以及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上述长期资金入市进度显然不及预期。

  笔者以为,相关制度需要改进和创新,涉及的多个部门亦要加强协调配合;对于养老金运营以及股市发展的观念要更新跟上,以“摸石头过河”的改革态度和精神,尽早迈出操作层面哪怕是试探性的步伐。

  其实,发展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可谓是知易行难。

  社保基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入市,对这些“养命钱”自身而言,有望提高投资收益弥补缺口;而长期资金入市,对于股市而言,既有利于提高股市投资收益也有利于提升投资理念。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双赢,为何一再放缓始终未迎来实质性破局?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养命钱”到底怎么入市,事关重大,需要慎重抉择。

  “养命钱”需要保值增值,有提高投资收益的需求,股市是一个好去处;股市需要长期资金,平抑大涨大跌的短期波幅,“养命钱”是一个绝好的资金来源。这桩理论上一拍即合的交易看上去很美,问题是谁来为交易提供担保?换言之,“养命钱”入市,谁能确保稳赚不赔,锁定风险提高收益?“养命钱”的监管部门、股市监管部门显然都不能。

  是股市先行修炼到足够稳健,再敞开大门为“养命钱”提供增值的福利;还是“养命钱”承担一定风险先行入市,通过夯实乃至改造股市运行基础,然后再行增值的收获?双方都需要以改革促发展,不过,双方的改革风险和改革成本都需要自行承担或转嫁分解。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悖论。

  无论如何,虽然道路曲折,但“养命钱”与股市的携手联姻,前景都是无限光明的。自2011年年底以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对于“养命钱”都有过表态,并形成了相当的共识。

  在操作层面,“养命钱”入市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养命钱”的入市比例。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在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中,45%左右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如银行存款、国库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30%左右投资股票;25%左右用于PE投资及其他类投资等。

  “养命钱”的入市比例到底如何确定?

  按照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的账本,养老保险资金达2万亿元,全国住房公积金的结余约2.1万亿元,合计超过4万亿元。再加上财政盈余等资金,即便是全部投入股市,相对于股市已超过20万亿元的总市值而言,起到的拉动作用有限,风险倒不容易锁定。

  二是“养命钱”入市的机制设置与制度保障。

  据媒体报道,广东已经获准将1000亿元基本养老基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迈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不过,这只是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地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早已入市的中央政府负责管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自主举办的企业年金,以及全国住房公积金结余、财政盈余等资金,如何保障投资收益,仍需要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完善。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提出的建议是,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不管是新设管理机构抑或是原有管理机构,加强“养命钱”投资机构的投资能力和管理都是关键。同时,还要探讨制定适合长期资金投资运营的创新性方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