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注定是资产管理行业变局年,原先固若金汤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格局因为新政而被搅动,银行(理财)、信托、券商、基金、保险和阳光私募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据老虎财经观察,资产管理行业将有格局重大变化,机构之间正在诸如“银行理财”、“影子银行”、“券商托管”、“私募晋级”等领域里暗战频频。
资管大格局
2013年2月1日,根据媒体报道,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设立和业务范围审批暂行规定》在3月底前推出,而其核心内容便是证券投资、证券咨询、私募基金等非证券经营机构未来可申请变更为专业化的证券公司。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107家券商,2011年中国整个券商的总资产为1.5万亿人民币,但还不到高盛总资产的1/3,而40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仅与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相当。
新规实施后,传统国资券商一枝独秀的局面或被打破,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有望通过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等渠道去申请变更为证券公司,从而挑战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中信证券等的地位。
早在2012年,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针对资产管理市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远远超出各方预期。
2012年09月26日,证监会发布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办法》,目的是向基金管理公司全面开放资产管理业务,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针对单一客户和多个客户设立“资产管理计划”。
10月12日,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等。保险资金被允许投资包括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
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实施了新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和《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
12月30日,证监会发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允许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均可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证监会依法核准其业务资格。
而在这些政策中,其中针对证券公司的业务拓展最为明显,券商资管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可以参与到与基金公司一对一、一对多的竞争中,并且可以渗透进资金托管业务。
基金业临变
而随着新《基金法》的正式面世以及证监会放开对于公募基金业的准入限制,公募基金的牌照优势将不复存在。根据拟设门槛,目前约有11家券商、9家保险资管、10多家私募有望拿到“入场券”。
券商、基金、私募、保险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四分天下。
券商资管的优势在于产品开发能力,和对股票产品的投研能力;保险资管的优势则在于资金规模;私募基金的优势更是非常明显,以绝对收益为准则,产品更趋灵活。面对这些对手,公募基金又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抗衡的呢?
近几年来,由于股市表现低迷,公募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基金公司营销渠道有限,公募基金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基金规模陷入停滞。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已发行产品的基金公司共70家,管理资产净值(不含Q D II)28031 .35亿元,份额规模30834.44亿份。
长期以来,虽然券商资管和保险资管分别发行各自的理财基金,但从未能直接涉足公募基金领域。以券商为例,目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包括了大集合、小集合和定向三种形式,但都因定位于“私募”性质,投资者门槛最低的债券型大集合产品要5万元起步,并且不能进行公开宣传。
险资进军公募基金业务,将对公募基金业产生不小的影响。这意味着一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不再是基金公司的客户,还将与其争夺客户资源。
从保险公司主业来看,未来随着保险行业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出现保费逐步下降和承保利润空间逐步缩小。通过参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将为保险公司带来新的资金和收入来源。
对于基金而言,券商所拥有的资源也相对较多。基本上有一定实力的券商规模都不小,达到开展公募业务的标准或许并不成问题。
在公募领域,券商比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更有优势,因为基金公司的业务构成很单一。而证券公司有很多买方业务支持,投行、经纪业务网点等都有优势、有资源,开展公募业务完全可以和其他业务相辅相成。
阳光私募将更多承担着“鲶鱼”的作用。私募行业的生存条件远远差于公募行业,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司,普遍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危机感。这将会极大的刺激现有的公募公司,改变原来其因路径依赖而在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多样化、团队激励等各方面的保守思路
基金公司目前困于股权、困于治理、困于产品、困于渠道、困于品牌、困于业绩、困于人才。投资者对于业绩频频下滑、管理费却照收不误的现象,屡有诟病。
从目前财富管理行业的格局来看,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都在延长自己的触角。未来,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将进入全面竞争的格局,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上述机构也将出现分化。(据老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