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围城让油品升级的呼声空前高昂,不过,让市场担忧的是,升级会成为涨价的代名词。
最近关于油品升级的讨论沸沸扬扬,有石油公司已经表态,明年将提前全面提供国四标准的汽油、柴油。这固然是好事,不过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油品升级的成本由谁来付?
作为消费者最担心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实际上,我国早在2011年夏天就实施了汽油国四标准,只不过给企业的过渡期限是到2014年。有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沿海大型炼厂基本具备了生产国四、国五汽油的能力,技术不是问题。但显然此前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最大症结也在于价格。有分析指出,油品每上一个级别,需要增加300元/吨的脱硫成本,这还不包括前期的设备升级投入。
而以往的例子证实,升级油品往往伴随着涨价。北京、上海等地实施成品油标准从国三升到国四时,成品油价格出现普涨。当时北京油价每升上调了0.2元左右。不过北京去年升级到了国五(京V标准),迄今价格还没有动。当时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以往油品升级的惯例看,价位最终都会调整,但一般会有半年以上的滞后期。
提高油品标准,呼吸干净的空气是有代价的,但核心是由谁来买单。有人说,该由政府、消费者和企业共同承担。不过,从民生的角度来说,涨价必然会引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消费负担加大。相较之下,三大石油公司则财大气粗,仅中石化和中石油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就超过1200亿元。无论从企业的实力还是社会责任都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当然,国家也可以适当辅以减税等措施来减轻企业压力。
目前,我国的油品分布有三个“时区”:北京已执行京V(国五)标准,上海、广州等极少数城市用上了国四标准,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更低一级。升级油品迫在眉睫,只是我们更希望优质也能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