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数为937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2%,人数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在多年增长后的首次下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便提醒“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应当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准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对此表示。
劳动人口将减少3000万
《公报》显示,2012年末,我国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为2228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6.5%,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23万人,比重与上年末基本持平。15-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为937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2%,人数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增加了891万人,提高了0.59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增加了427万人,提高了0.27个百分点。
从抚养比的角度看,2012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为34.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12.7%,提高0.4个百分点,增幅与上年持平;少儿抚养比为22.2%,提高0.1个百分点,自1982年以来首次上升。
“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二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蔡昉说,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一升一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2012年,这两个数据变化刚好反过来,出现一降一升,人口红利将出现减弱。
“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蔡昉坦言。
“人口和劳动力的供给波动变化是长期的,中国劳动人口变化的深层原因还是与中国人口出生的变化有关系。”马建堂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这一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多少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消失,应该说有争论。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中国劳动人口总量2012年是9.37亿人,尽管减少了345万人,但总量依然很大,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优势。
将对经济造成“减速”作用
经济专家指出,人口红利的减弱甚至消失,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减速”作用。按照经济学理论,潜在增长率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生产率进步决定。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的直接影响是劳动人口减少,将使得劳动力报酬加速上涨,对其他两方面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句话,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蔡昉说,“‘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10.5%。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将降至7.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6.08%。”
面对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应该做的就是科学地提高潜在增长率。“顺应劳动人口这样一个客观变化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的教育技能、灵活的就业方式等,继续保持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马建堂指出。
“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昉说,劳动力投入方面还能挖潜,比如,今后劳动力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1.6亿进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从而没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他们通常40岁左右就退休回乡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就能干到60岁。这样一来,劳动参与率增加了,潜在增长率也能因此提高。”
生产率进步方面也有空间。“如果能通过改革打破垄断、扶持中小企业,让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蔡昉表示。
马建堂认为,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供应格局出现了一些变化。要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国策的同时,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研究适当的、科学的人口政策也是很必要的。(记者 黄应来)
■相关 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1.8%
南方日报讯 (驻京记者/刘晓静)统计局昨日发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解读称,去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较快,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看,201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谢鸿光指出,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看,201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2年中、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快于东部7.6和6.6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GDP增长,统计显示,去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快1.1个百分点。